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我為祖國種好糧?保護黑土 探索創新
2021-04-18 16:50:00 來源:龍視新聞聯播公眾號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為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黑龍江省一批科技人員紮根田間,埋頭苦乾,在廣袤的黑土地上,寫下保護與創新的錦繡文章。

  整地時節,北大荒股份二九一農業分公司的技術員陳國建每天都要跑上三十多公裡,到各作業站查看水耙地效果。二九一農業分公司有60萬畝耕地,處在易旱易澇地區,傳統翻耕模式加速了有機質分解,再加上風蝕水侵,黑土層在短短幾十年裡變薄了3到5厘米。為了給黑土『增肥』,從2009年開始,陳國建和技術團隊就把目標鎖定在秸稈還田上,但推進起來並不順利。

  北大荒股份二九一農業分公司種植戶張雙說:『我就說不行,茬子這麼多,到時候減產,你包賠我呀?』

  北大荒股份二九一農業分公司農業技術員陳國建說,秸稈成堆成趟,後續翻地旋地時會堵犁,影響插秧作業,所以這個環節最重要,只要帶拋灑器,這個問題就能解決。

  於是,陳國建潛心研究。幾年前,第一項農藝措施——秸稈粉碎拋撒結合『花達水攪漿』新鮮出爐。

  北大荒股份二九一農業分公司第十作業站站長陳雷說,地裡的水不多,處於花達水狀態,結果它打出來的漿,整個池子就沒有漂稻茬子的現象。

  就在大家剛要松口氣兒的時候,新問題來了。由於秸稈還田腐熟過程中產生了有害氣體,導致水稻易早衰、易倒伏。陳國建和同事們早出晚歸,和農戶們研究對策。

  經過不斷地研究總結,二九一農業分公司摸索出節水控灌技術。通過淺上水,讓濕田曬乾達到龜裂狀,充氧壯根排出有毒氣體,既節省了地下水,也讓水稻根系愈加發達,提高抗倒伏能力。

  通過測算,這一系列的農技措施,能讓水稻產量增加5%以上。這幾年,陳國建還全力推廣旱田保護性耕作技術,使『秸稈全量還田+深松整地』模式推廣到3.7萬畝,佔二九一農業分公司旱田的20%。通過秸稈全量還田,不僅吸引了蚯蚓,地裡還長出了蘑菇,糧食產量也是節節攀昇。

  北大荒股份二九一農業分公司農業生產部部長關寶富說,收獲完要拋灑,把秸稈打成10厘米左右的碎片,經過深松作業以後耙茬,形成地表30%左右的覆蓋。土壤的疏松度越來越好,有機質含量也提高了0.24%。

  多年來,陳國建累計推廣秸稈還田、節水控灌、測土施肥等實用新技術面積達50多萬畝,經濟效益上千萬元。他研究推廣的甜菜心腐病防治、雜草防除、生育期管理模式等技術處於省內領先水平,多地推廣;在省級、國家級刊物發表農業相關論文50多篇。

  北大荒股份二九一農業分公司農業技術員陳國建說,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有方。一百年甚至五百年之後,你就能看到,農業可持續就是通過秸稈覆蓋這個模式,也就是保護性耕作實現的。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