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百年歷史波瀾壯闊
世紀初心歷久彌堅
100年來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
龍江兒女前赴後繼,抗擊日寇
迎來民族獨立和解放
黑土邊陲全面建設
成為共和國的大糧倉、大油田、大煤礦
全省人民牢記囑托
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
系列報道《紅色印記在龍江》
追尋傳承紅色基因
講述百年黨史故事
從4月至9月,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省委史志研究室、省記協聯合在全省開展『紅色印記——講述龍江百年黨史故事』主題調研采訪活動。
14日,『紅色印記——講述龍江百年黨史故事』主題調研采訪活動走進肇州革命烈士陵園。
肇州革命烈士陵園

1946年2月,肇州革命烈士陵園建立,佔地2500平方米。革命烈士紀念塔和革命烈士紀念館是陵園主體建築,另有抗日烈士紀念碑、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和抗日六烈士墓等。1988年10月4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肇州革命烈士陵園為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

革命烈士紀念塔是陵園內東側的中心建築,1947年7月7日建成。塔的基座總面積為120平方米,呈長方『回』字形,座高1米,在基座的邊沿上設置欄杆,南北中間有臺階,塔身建在『回』字形基座的中央。塔高13米,方柱形下寬上窄,全部采用紅磚混凝土砌成,塔頂逐漸狹窄,形成漫尖形。此塔是為紀念在肇州事變殉難的六烈士和歷次剿匪戰斗中犧牲的眾烈士而建立的,塔身正面刻有『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大字,塔身後面有悼文《六烈士永志》。

紅色記憶——肇州六烈士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肇州,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土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保家衛國的傳奇在這裡不斷續寫。李祝三、劉德明、韓清華、岳之平、鄧國志、王耀先六名烈士在肇州事變中血灑沃土、以身殉國,年齡最小的劉德明年僅25歲,他們的英雄事跡永遠被人們所銘記。

時間追溯到1945年12月14日,韓清華、岳之平、鄧國志、王耀先及孫新華,在哈西地委組織部長李祝三率領下,接管了肇州縣政權,成立了中共縣委和縣政府。韓清華任縣工委書記,岳之平任縣政府副縣長,鄧國志任縣工委組織部長,孫新華任縣工委民運部長,王耀先任縣工委民運部副部長。

1946年元旦,李祝三宣布了地委對原偽縣長蓬世隆的人事罷免令。蓬世隆在會後趕緊召集親信密謀叛變,並於1月4日逮捕了李祝三、岳之平、韓清華、王耀先、鄧國志、劉德明,分別關押在肇州監獄第一、第二、第三室。叛亂分子還在豐樂街逮捕了在那裡開展工作的孫新華,押回縣後關在肇州監獄第四室。
1月25日,蓬世隆聞知人民解放軍解放肇源城後,便分別領隊逃竄。臨行前,將7人從監獄提出,分別押上兩輛馬車(由於倉惶逃竄,把孫新華遺漏下來)。半夜時分,這幫叛匪逃竄至鄒萬令屯附近(今永樂鎮六烈村),在村西南一大坑邊停了下來,將李祝三等6位同志殺害。

幾十年過去了,肇州人民從未忘記那些捐軀的烈士們,為紀念六位革命先烈,肇州縣政府將烈士犧牲地鄒萬靈屯命名為六烈村,並將附近的村屯分別定名為祝三村、德明村、清華村、之平村、國志村、耀先村。1989年6月,肇州縣在六烈村修建了六烈士紀念碑,同時將縣城幾條街道分別定名為之平街、祝三街、清華街、德明街、國志街、耀先街,每年都會開展各類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通過講述紅色事跡,讓肇州的紅色歷史不斷傳承延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