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9日訊 (記者 許諾)精美的樺樹皮工藝、刺繡技藝繡制的作品……走進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非遺展廳,就像走進了一座非遺博物館,該校師生創作的非遺作品都在這裡展示。琳琅滿目的作品,不僅彰顯著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延續,更充分展現龍江職業院校人纔服務地方發展的良好局面。

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將非遺課程納入公共課程體系,面向全體學生普及與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已開設的文化課程進行頂層設計,著眼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淵源及其蘊含的思想內涵、文化精髓,滿足專業非技術性綜合能力培養需求。
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大師工作室展廳內,展示師生作品。
2017年起,學院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赫哲族魚皮技藝』、『塞北泥人』、『曲氏木雕』、『寶玉石雕刻』、『樺樹皮工藝』開設院級公共選修課程,結合現有課程資源,踐行『課程思政』政策,將中國優秀傳統價值觀、中華民主精神、法治思想等融入學生日常課程;將非遺技藝傳承、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等教學內容『嵌入』專業相關課程的授課內容。

據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宣傳統戰部孫琳介紹,近年來,學院建立非遺展廳,創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技藝社團,開展課下傳承和制作活動,作品創意新穎、造型別致、工藝考究、獨具匠心,打造了具有學院特色的課程品牌。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多樣的表現形式,提昇了職業院校校園文化發展的鮮活生命力。將非遺傳承教育活動納入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學分和第二課堂管理體系,開展多途徑、多形式非遺教育實踐活動,在校園廣泛推廣普及非遺文化及技藝,既用好課堂、社團等線下育人載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直播軟件等線上平臺,積極培育非遺網絡文化,精心策劃新媒體文化作品,形成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

『我在實習期間創立了黑龍江壹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把龍江旅游與非遺手工技藝文化結合,研發和創新非遺手工技藝產品,再通過藝術加工、創新設計,提昇產品附加值,將非遺文化作品轉型為市場吸引力強的文旅產品,實現經濟效益。』信息工程系平面設計專業18級的鄭佳怡說,這個項目通過網絡商城和互聯網平臺,將設計制作定制化的非遺文創作品產品化,公司創建僅一年,產品淨利潤達20萬餘元。

除了在學校,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還與哈爾濱榆樹小學、黑大社區等具有一定非遺藝術研究基礎的,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合作共建單位協議,打通師資資源、課程資源和建設成果,通過大師進學校、進社區開展學術講座,技藝交流,傳統技藝傳授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有效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共同推廣傳承項目,不斷擴大覆蓋面和受益面,形成學生、學校、社會全方位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師生共同創作的魚皮畫、塞北泥人、陶藝等作品陳列在校園文化藝術展廳,學生自主完成的『定制款』水杯、u盤、衣物等創新產品。未來幾年,學院將繼續與廠商聯合,對魚皮技藝、泥人制作、寶玉石雕刻、樺樹皮利用等項目繼續進行開發創新,普及非遺知識,呈現地方文化魅力,提昇非遺輻射力和影響力,促進其與地方文化產業乃至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並以之反哺非遺傳承教育,開展非遺教學和研究工作助力,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黑龍江流域旅游產品,服務黑龍江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擴大黑龍江省非遺文化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