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4月22日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長驅直入,佔領東北大部分領土。1932年6月至1933年1月,黑河地區所轄各縣相繼陷落。據《偽滿洲國史》記載:『日本關東軍在東滿、北滿加強軍事部署,加緊修築防御陣地、兵營建設和各種軍事設施,是以偽黑河省為重點。』駐黑河日本關東軍最多時有近10萬人。
●修建交通設施
1931年12月8日,日本關東軍提出《滿蒙開發方案》,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將東北變成侵略戰爭的資源供應地。日軍佔領黑河後,采取『以戰養戰』策略,把黑河作為軍事擴張的重要戰略基地,對黃金、森林等資源進行掠奪式開采。
日軍奪取東北經濟命脈的首要措施是壟斷東北的交通。1933年8月6日,日軍把偽黑河省作為軍事戰略要地,正式實施《北黑線建設紀要》,修建北黑(北安—黑河)鐵路。《北黑線建設紀要》記述:『本線的建設,不僅為增進沿線居民的福利,也在與日本不可分之滿洲國國際上負有重要使命,從經濟上開發黑龍江沿岸大量礦產、林產,開墾沿線到處皆有的荒地,將來與蘇聯自由貿易時,其交通量之增大不難想象,而建設本線之使命之重大且遠大,亦可知矣』,充分暴露了日軍在東北大肆修築鐵路的真實目的。
1935年,全長302.9公裡的北黑鐵路全線貫通,為日本侵略者掠奪黑河戰略資源、實現殖民統治服務。北黑鐵路全線經過的地段大部分是沒有人煙的亙古荒原,地形、地質、氣象等自然條件極為復雜。被騙招、強征來的中國勞工冒著嚴寒酷暑,住席棚、穿麻袋片,風餐露宿,忍飢挨餓,在日本監工人員的刺刀、棍棒下從事過度的勞動,死傷不計其數。北黑鐵路由於日本關東軍軍事擴張的急迫需要,迅速修成通車,勞工成為提高工程速度的犧牲品,無數中國勞工的白骨鋪成了這條鋼鐵通道。
1936年,日本關東軍為實現其軍事戰略需要修建嫩黑鐵路。嫩黑鐵路於1938年竣工,以齊嫩鐵路嫩江站為起點,至綠神站與北黑鐵路交會,主要運送各種軍事物資和修築軍事工事建築材料,在滿足軍事運輸的前提下也通行客貨混合列車,但對旅客實行嚴格監視。後來,從嫩黑鐵路的雙霞站(現新開嶺與大頭山之間的雙橋子)開始,經納金口子至樺皮窯,又修了一條長120多公裡的軍事鐵路,主要用於修建新生、樺皮窯一帶的日軍陣地、飛機場和軍用公路等軍事工程的物資運送。1943年秋,日軍出於對防御蘇聯戰略上的需要,將嫩黑鐵路綠神至霍龍門段以及支線雙霞至樺皮窯段拆除。
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經濟上也開始對東北實行更大規模、更殘酷的掠奪,實行所謂『產業開發五年計劃』和『北邊振興計劃』及『百萬戶移民計劃』。1939年,日軍開始實施『北邊振興計劃』,在東北邊境關東軍進駐地區包括延吉、琿春、東寧、綏芬河、富錦、密山、虎林、牡丹江、佳木斯、黑河、孫吳、北安、海拉爾、滿洲裡等地,大量修築軍用公路、鐵路等軍事工程,預定到1942年底全部完成。為此,日軍每年從關內和東北各地抓來大量勞工,由關東軍工兵部隊直接指揮,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進行強制性勞動。
●修築國境陣地
1933年4月,按照關東軍的周密策劃,日本參謀本部制訂《對蘇作戰綱要》和『北邊鎮護』計劃,妄圖以黑龍江為戰略後方,做好對蘇作戰准備,永久霸佔中國。1937年4月1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為准備同蘇聯作戰,頒布了《國境地帶法》,把偽黑河省劃為『特別軍事地區』『國防省』,實行嚴格的軍事管制。日本關東軍從軍事戰略上考慮,又將沿東北與蘇聯的邊界劃分為4個正面戰區:東部正面(偽牡丹江和間島兩省轄區)、東北部正面(偽三江省轄區)、西部正面(偽興安省轄區)、北部正面(又稱孫吳正面或黑河正面,偽黑河省轄區)。
北部正面戰區是關東軍為進攻蘇聯阿穆爾州而進行的軍事部署,主要集中在愛輝縣和孫吳境內。據《璦琿縣志》記載:『在北部正面針對蘇境阿穆爾州開始軍事部署。同年,由日本參謀本部與關東軍共同組織的幕僚團前往北部邊境地區進行大規模偵察活動。然後在偽黑河省選定了霍爾漠津、璦琿、黑河和法別拉4個戰略要地,准備構築國境陣地。翌年,實地測量事竣,關東軍指令偽滿政府每年負擔600萬元的「國境築城費」,從事「國境建設」。6月間著手施工,1935年關東軍設置「築城班」,主管修建邊境設施事務。』北部正面陣地正面寬100公裡,擁有永久性陣地16處,用水泥鋼筋構築的野戰陣地30多處。陣地內設施齊全,有水泥鋼筋構築的野戰陣地、彈藥庫、大型兵工廠、地下工事、地下倉庫、兵營、機場、鐵路、公路等。
1940年以後,關東軍以上述4個陣地為核心,分別在其側翼、中間和後方建立5個堅固的野戰陣地,以鞏固江岸的重要區域。1941年關東軍特別大演習時期,偽黑河省日本關東軍第四軍的任務是『策應、支援東部正面日本關東軍主攻部隊渡江作戰』,並加強了第四軍各種軍事設施的建設。遜克、嫩江、北安、五大連池也都有日軍侵華遺址遺跡,均屬於關東軍第四軍作戰區域的軍事設施。據史料記載,日本關東軍在黑河地區先後修建大型兵工廠2座,各類彈藥庫500餘處,沿黑龍江邊修山洞1250多個,兵營50多處。在璦琿縣建機場10處、孫吳3處、嫩江10餘處。這些設施除蘇聯紅軍解放黑河時炸毀部分外,目前保存完整的有100多處。
為了完成這些巨大的軍事設施工程,關東軍從黑河和外地騙、征、抓勞工數萬人。勞工被迫從事無償、繁重的、沒有生命保障的苦役。生活條件差、勞動強度大,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很多人凍死、餓死、病死、打死。工程結束後,僥幸活下來的勞工慘遭屠殺,關東軍的軍事基地是在數萬中國勞工的白骨之上建成的。『萬人坑』伴隨著日軍的入侵形成,是中國勞工的最後歸宿,大都集中在礦山、軍事工程的附近,是日軍侵略中國留下的特殊印跡,是日本侵略者掠奪中國財富、屠殺中國人民的鐵證。日本侵略者為了掩蓋罪行,在納金口子村『萬人坑』附近立一座碑——殉職勞務者之碑。此碑是侵華日軍屠殺殘害中國人留下的歷史見證,也是殉難中國勞工重要紀念地。
中國飽經滄桑磨難,中國人民遭受深重苦難,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持續侵略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