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2日訊 (記者 楊帆)為進一步展示黑龍江省涉農院校改革發展和人纔培養工作成效,充分挖掘學校發揮專業優勢,助力鄉村振興的典型經驗和創新做法,省教育廳組織開展了『涉農高校行』專題采訪宣傳活動。近日,記者來到黑龍江省生物科技職業學院,『三北』地區唯一一所涉農專業最全(農牧漁)、服務產業鏈最長(種養加銷)、省內農業類在校生規模最大的農業類高職院校。

『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被30多所水產院校借鑒推廣
『我們學院的辦學特色很鮮明,緊緊圍繞服務農業,推動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為目標。動物科技分院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是省級骨乾院校重點建設專業,通過60年不斷改革與創新,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取得了豐碩教學成果,於1984年首創的「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教學模式,被國內30餘所水產院校借鑒推廣。』學院黨委書記李東陽說。
所謂『全過程』就是把生產性實踐教學貫穿人纔培養全過程。學生們的『雙導師』,就是學業導師和崗位導師,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培養方案,根據崗位技能要求設計生產性實訓項目,並使之貫穿人纔培養全過程,對學生的專業課程、實踐課程進行做、學、教一體化教學,從而提昇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
『水產專業在北京、大連、威海、煙臺、廣州、杭州和省內等地建有實習、就業基地30餘處,以工廠化養殖、苗種生產、魚藥銷售、水質監測等工作崗位為主,學生就業也多集中在這些崗位,就業特別好。』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師李勇說。
黑龍江省生物科技職業學院以黑龍江省漁業發展特點為抓手,校企共建『觀賞魚養殖』實訓室,增加水族設計項目,增加水族動物養殖種類,使之具有『教學、科研、生產等多種使用功能。並改造魚病遠程診斷室,增設與水產企業的遠程視頻教學項目,為企業員工及在校學生提供在線學習、遠程培訓、在線交流等服務,切實提高了學生職業能力,職業能力的提高有帶動了行業的發展。

涉農專業服務龍江『大農業』
學院專業教師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智囊團』和『生力軍』的作用,頻頻出招,招招見效。受氣候條件影響,我省大多數漁民的養殖模式是從魚種養至成魚,魚類的養殖周期、上市時間相對固定,水產教師團隊,在呼蘭、佳木斯郊區、肇東等地進行試點,選取大水面粗放養殖的水面,改變原來投放夏花魚種的方式,指導養殖戶放養1-2斤/尾的花白鰱,養至7-8斤以上再捕撈銷售,同樣的水域,相同的養殖時間,由於出池規格的差異,漁民的養殖效益顯著提昇。
我省水域資源豐富,大水面養殖的產量一直不高,原因在於很多水域的魚產力不夠。水產養殖專業教師李勇提出了在池塘等精養水域養殖時,通過施肥提高水體生產能力的方法。指導漁民使用『冰面施肥法』,即冰封期將提前腐熟的生物肥在冰面上均勻鋪灑肥料,解凍後肥料自動落入水體,這樣既節省了人力又增加了水體肥度,單位魚產量顯著提昇。
圍繞需求 完善人纔 培養模式學科分類
學院結合黑龍江省『六個強省』戰略、新興產業、鄉村振興、精准扶貧、東北振興、一帶一路戰略等需要,不斷優化結構、提昇內涵,滿足黑龍江省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纔的需求,形成了以現代農業為根本、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主導、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技術為支橕的人纔培養戰略定位。學院對接農牧漁三大產業、種養加銷一體化產業鏈的6個專業群27個專業,形成了『以涉農專業群作為立校為本,對接新產業專業群作為強校之基』的專業格局。
學院在發揮『種養加銷』的專業群優勢的基礎上,還新增農用無人機、工業機器人專業,用智能化技術服務我省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建設。學院還新增農業大數據應用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用數字農業和農業物聯網技術服務我省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同時,新增中藥學專業,滿足『中國北方藥谷』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需要。
下一步,學院將繼續深化教學改革,突破傳統教育的局限,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為鄉村振興培養生產經營能力優、科學文化素質高、社會責任感強的現代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