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龍江紅色資源,講好龍江百年黨史故事,由省委宣傳部牽頭,省委史志研究室、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在全省聯合開展『紅色印記講述龍江百年黨史故事』主題調研采訪活動。記者來到黑河市,在孫吳縣走進一處要塞,講述它在抗日戰爭時期發揮的重要作用。
記者 高金鵬
從1932年到1945年,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對蘇邊境修建了14處永久性的戰略工程,我現在所在的這個勝山要塞就是其中的一處。當年,日本侵略者用棍棒和刺刀逼迫幾千名中國勞工,歷時三年半的時間修建了這處要塞。勝山要塞位於孫吳縣,佔地面積一共是一百多平方公裡,很多的建築都是在山體內和地下,它的構造非常堅固,同時設計也是比較細致的,也赤裸裸地暴露出日本軍國主義妄圖稱霸世界的野心。

勝山要塞距離孫吳縣城大約40公裡,分為左右兩翼,彈藥庫、醫院、俱樂部等設施一應俱全,最核心的部位就是主陣地的指揮中心,這裡也是要塞的最高處,所有作戰命令都是從這發出的。
孫吳日本侵華罪證陳列館館長 金殿山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勝山的主陣地。

這是向外的一個通道,它這個通道我看高度可是挺矮,當年日本兵個(身高)都相對矮,這也是夠用的。

這是它的一個射擊孔,這個射擊孔的目的,一個是掩護他們的部隊向外衝鋒;再一個是怕伺機進來的部隊,防止他們侵入。他們所有的設備一應俱全,我們現在這個位置大概是海拔340米,剛纔我們上的臺階23級。

你看這是他們的一個衛兵休息室,這也是向外的通道也有射擊孔。

我們走到盡頭就是他們向外的一個瞭望口,他們通過這種攀爬,這個還是原來的水泥鋼筋,到外面的碉堡,然後向四周瞭望。
勝山要塞的大部分構築都隱蔽在山體和地下築壘中,厚度可以抵御50噸級坦克的壓力和重磅炸彈的轟擊,它之所以被修築在這裡,是有一定原因的。1932年,日本關東軍入侵黑河後,陳兵黑龍江右岸與蘇聯對峙,以孫吳為中心針對蘇聯阿穆爾州開展軍事部署。
孫吳縣文聯主席 張建華
因為當時這個地方離蘇聯比較近,直線距離最近的地方也就有十公裡,是炮彈所能及的范圍,它的作用主要一是日本關東軍可以隨時進攻蘇聯;另一方面也是防止蘇聯偷襲日本關東軍的大後方。

要塞是非常重要的軍事設施,進可攻退可守,從1937年勝山要塞修成,到1945年孫吳縣解放,經歷了八年多的時間,期間,東北抗日聯軍來到孫吳,圍繞這處軍事重地展開了工作。
孫吳縣文聯主席 張建華
1941年,抗聯三支隊在王明貴和王鈞的帶領下,帶領抗聯戰士搜集了很多有關勝山要塞的情報,比如像勝山要塞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配備和人員這些有價值的情報被轉送出去,為孫吳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1945年8月12日,勝山要塞被攻破,同年8月16日,孫吳縣解放。2006年5月25日,『侵華日軍東北要塞孫吳遺址』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評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作為戰爭的活化石、縮影地、歷史的教科書,勝山要塞幽深莫測。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勝山,那種懾人的恐怖,即便是在和平年代,人們依然可以真切地感悟到從大地深處傳來的陣陣歷史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