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7日訊『紅黑榜』『大包乾』『互相組』,在春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集賢縣福利鎮堅決落實市縣要求,在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同時,深入探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打造出金星村『紅黑榜』、東興村『大包乾』、雙豐村『互助組』等模式,結合各村屯實際情況應用推廣,在保證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的基礎上,紮實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提昇向好發展。
4月20日一大早,福利鎮金星村支部書記楊春海就與村委會成員在村裡一起巡查各家衛生情況。 『這個星期,老李家的門口再沒倒過垃圾。』『老劉家的院子裡也齊整多了,包米瓤子都收好了,不亂糟了。』根據巡查結果,全村各戶的『門前三包』『院內保潔』等情況將公布到村裡的人居環境『紅黑榜』上。通過這個辦法,金星村在今年春季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迅速動員全村村民共同治理,有效提高了全村人居環境質量。
『這個「紅黑榜」原來是村裡設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示榜。』楊春海告訴記者,今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始後,針對村裡部分村民拖拉懈怠不積極的情況,村『兩委』研究決定,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針對每家每戶的人居環境整治『紅黑榜』,對整治及時、徹底、表現突出的張榜表揚,對拖拉懈怠糊弄走形式的上榜公示,用先進帶動落後的辦法,推動人居環境整治。當天上午,在福利鎮東興村,專職的『環衛工人』也早早到崗,對全村環境開展日常保潔。
這個村在環境整治工作階段性完成後,經村『兩委』討論和村民大會決議後,把村裡的日常保潔工作發包給了個人承包,對村內垃圾實行『一日兩清』,保潔效果由村『兩委』進行常態化監督檢查。『通過這種「大包乾」的辦法,東興村實現了生活垃圾清理不過夜,生產垃圾不進村的目標。』東興村支部書記譚偉說。
在環境整治過程中,福利鎮雙豐村也探索出了自己的長效保潔辦法—— 『互助組』模式。這個村將本村150戶村民編成30組,每5-6戶為一組,每組配備一個垃圾箱,垃圾箱內垃圾每周由農戶輪流清理並負責運到指定垃圾點,村『兩委』監督問責,發現垃圾箱溢滿無人清理,由村『兩委』對該組進行全村通報批評並責令其馬上清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今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福利鎮投入資金260餘萬元,出動人力1200人、車輛800餘臺次,保潔員196人、發放垃圾桶7316個。共清理大型垃圾堆69個、垃圾1800餘噸、路面170餘公裡、清理邊溝110公裡、柴草垛52處、糞便796噸、農戶庭院2468戶;每日利用廣播進行宣傳不少於2次,張貼宣傳標語150條,發放宣傳資料1095份,發動農民群眾投工投勞700餘人。
『整治只是奠定基礎,更重要的是建立長效機制,鞏固環境整治效果,做到長治久潔。』福利鎮鎮長王國軍介紹,在整治過程中,福利鎮集思廣益,深入探索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提昇長效機制,總結出金星村『紅黑榜』、東興村『大包乾』、雙豐村『互助組』等先進經驗,並在進一步調研的基礎上,在全鎮15個行政村推廣,做到15個行政村日常保潔全覆蓋。 『「整」只能算是開始,「治」纔是要達到的目標。探索建立有效的、長效的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機制,是打贏鄉村振興的第一仗。』福利鎮黨委書記張春偉說,『下一步,我們將在細化管理上下功夫,以點連線,以線鋪面,對「頑疾」下「猛藥」,將衛生工作進行到村內的每一平方米,防止垃圾亂扔、聚堆現象死灰復燃。還要將環境整治納入村規民約,激發村民參與村莊環境整治工作熱情,凝聚起村民共建美麗宜居鄉村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