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北方往事:『紅色通道』尋訪記|瞿秋白:在哈爾濱聞到共產黨的空氣
2021-04-30 17:40: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施曉東 陳顯春 王亮 許諾 霍梟涵 楊帆

  編者按:

  這裡,是百年中東鐵路的交匯點;

  這裡,是中國工運接觸馬克思主義最早的地方;

  這裡,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建立第一個黨組織的城市;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通過中東鐵路的傳播,讓松花江畔的哈爾濱感受到了共產主義的氣息。無數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們,經由這裡前往十月革命聖地,由此形成了一條從中國東北通往蘇聯和共產國際的『紅色通道』。這條紅色之路拓寬了馬列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渠道,密切了共產國際與中共的聯系,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回顧黨的奮斗歷史,謳歌黨的光輝偉績,東北網推出系列特別報道《北方往事:『紅色通道』尋訪記》,以此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東北網4月30日訊(記者 施曉東 陳顯春 王亮 許諾 霍梟涵 楊帆) 哈爾濱是一座具有優良革命傳統的城市,是中國最早接受和傳播馬列主義的前沿通道。在中國共產黨百年風雨兼程裡,這座城市見證著歷史,也被寫入了歷史,在黨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在哈爾濱留下『紅色足跡』的革命先驅中,瞿秋白的故事廣為人知。

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生於江蘇常州。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20年10月,瞿秋白應北京《晨報》與上海《時事新報》的聘請以特派記者身份赴蘇俄考察,探索蘇俄革命經驗,途中來到哈爾濱。

  因滿洲裡通往赤塔的鐵路橋梁被白匪軍謝苗諾夫殘部破壞,火車不通,瞿秋白等人在哈爾濱市道裡『福順棧』暫住。這個原因導致瞿秋白一行在哈爾濱停留了五十餘天。

在哈爾濱停留的時間裡,瞿秋白應邀參加了哈爾濱俄國布爾什維克和中東鐵路工人紀念十月革命三周年集會,並第一次聽到了《國際歌》。飄蕩在哈爾濱這座城市上空的共產主義氣息給瞿秋白留下深刻印象:『自從到哈爾濱一個半月,先得共產黨的空氣……』

東省鐵路哈爾濱總工廠舊址。

  4月13日,記者隨東北烈士紀念館研究員?佔軍來到位於哈爾濱市道裡區愛建路上瞿秋白曾到過的『東省鐵路哈爾濱總工廠舊址』。

  ?佔軍介紹,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後,俄國國內發生的全國性總罷工很快影響到哈爾濱,中東鐵路總工廠的中俄工人也隨之舉行了罷工。在當年年底的一個多月時間裡,鐵路工人數次火燒鐵路局和總工廠,影響深遠。1907年5月14日(俄歷5月1日),數千名中俄工人在江心島(今太陽島)集會,首次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這也是中國工人階級最早舉行的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活動。

  瞿秋白深入到三十六棚中東鐵路總工廠、道外戎通輪船公司和哈爾濱郵政局等地,考察那裡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情況。他在參加哈爾濱工黨聯合會慶祝十月革命紀念會時,在哈爾濱第一次聽到《國際歌》,精神為之一振。在《餓鄉紀程》中,他詳細記述了當時的經過:『我當時還在行止未定,得一俄國友人的介紹去參觀他們的慶祝會。會場是哈爾濱工黨聯合會預備開勞工大學的新房子,那天居然得中國警察廳的許可,召集大會。會場裡擁擠得不得了,走不進去。我們就同會長商量,到演說壇上坐下。看壇下擠滿了的人,宣布開會時大家都高呼「萬歲」,轟然起立唱《國際歌》(International),聲調雄壯得很。這是我第一次聽見《國際歌》,到俄國之後差不多隨處隨時聽見,蘇維埃俄國就以這歌為國歌……』

在哈爾濱第一次聽見了《國際歌》對瞿秋白影響非常大,觸動了他將《國際歌》譯成中文的熱情。1923年初回國後,他很快就將譯成中文並配有簡譜的《國際歌》發表在當年的《新青年》第一期,成為中國第一位將《國際歌》的曲譜與中文歌詞完美結合的翻譯者。

瞿秋白手稿。

  1920年12月初,傳來了中東鐵路哈滿段交通恢復通行的消息,瞿秋白一行於12月10日啟程奔赴莫斯科。他激動地在報告文學中寫道:『啟程了,啟程了!向著紅光裡去!』

  在蘇俄幾個月的實地考察,使瞿秋白深刻認識到布爾什維克在領導蘇俄人民擺脫貧困中所表現出來的大智大勇,從而堅定了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

共產國際三大召開前夕,經張太雷介紹,瞿秋白在蘇俄加入了共產黨,完成了由激進民主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轉變。

1923年初,瞿秋白從莫斯科回國後留影。

  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共產國際在彼得堡(後移到莫斯科)舉行第四次代表大會,列寧在這次大會上做了報告。瞿秋白與陳獨秀等共產黨人參加了這次代表大會,並擔任中共代表團的俄文翻譯。他及時將列寧在大會上的報告和其他重要文件譯成中文,寄回國內。

  瞿秋白在蘇俄考察期間,聆聽了列寧的演說,親眼看到蘇維埃發生的巨大變化。他堅信,只有走列寧指引的道路,被壓迫民族纔能獲得真正的解放。1923年1月,瞿秋白回到北京,後在廣州擔任黨中央理論刊物《新青年》季刊的主編工作,隨後投身到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當中。

(責任編輯:王剛 王聰)

責任編輯:宋蔚

【專題】北方往事:『紅色通道』尋訪記

【專題】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

【專題】輝煌『十三五』 奮進新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