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日訊(記者 楊帆)藏胞們說,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援藏乾部李娟如同西藏高原上美麗的格桑花,雖生長在高寒地區,杆細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風,但風愈狂它身愈挺拔,雨愈打它葉愈蒼翠,太陽愈烈它開得愈燦爛。正如她在一次演講中說,『龍藏一家親,大家心連心,我願化作遍地的格桑花,讓民族情誼留在第二故鄉,留在雅魯藏布江。』

作為黑龍江省開展對口支援西藏日喀則市近20年來首位女性乾部人纔,李娟原本在藏工作年限是一年半,但她因崗位需要主動申請,和援藏男隊員一樣,一乾就是三年。
『兩種精神,指引我踏實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西藏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但這裡的生態環境也十分脆弱,一旦破壞則難以恢復。近些年,日喀則的建設項目逐漸增多,為了從源頭守護好這一方淨土,日喀則市政府在此次援藏人纔需求中特別提出,希望黑龍江省能派一名具備注冊環評工程師資格的技術人員,到發改部門負責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技術把關。於是,李娟便來到了受援單位——日喀則市發改委。
2016年7月5日,李娟與其他第六批援藏隊員一起從哈爾濱出發,輾轉成都後到達日喀則。『新家』日喀則海拔3800米,而『老家』哈爾濱海拔最高不足200米。盡管有充分的思想准備,但上到高原後,失眠嘔吐頭疼,各種不適紛紛湧來,嚴重的高原反應打消了她初到西藏的新鮮感,幾乎在床上躺了一周。一周之後,李娟堅持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崗位——日喀則市發改委環資科。
『發改委的工作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我得先向前輩學習發改委業務,然後再把我從事生態環保工作的經驗、方法融合進去。』李娟邊乾工作,邊梳理流程,一點一點地摳,不管哪個環節、什麼事,她都會較真。
『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就想辦法提高生命的質量』
『作為一個兩歲孩子的媽媽,很多人都不理解,我為什麼要去援藏。』李娟說,她是在經歷了一次大手術後,纔真正開始思考人生的。
吉林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李娟通過考試進入了黑龍江省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現黑龍江省生態環境技術保障中心)。2012年,單位組織體檢,李娟被檢查出腎上腺細胞瘤,『雞蛋那麼大』。醫生建議切除,不過手術風險很大,醫生讓她做最壞的准備。『當時百感交集,我纔29歲,人生還沒好好過呢。』
手術進行了7個小時,李娟的愛人在手術室外哭成了淚人。那次經歷之後,李娟和愛人達成共識,既然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那就想辦法提高生命的質量。
2016年5月,黑龍江省委決定委派一名環境專業技術乾部去援藏。聽到這個消息,李娟立刻打電話和愛人商量,沒想到她的愛人說:『能去援藏,是一件光榮的事,更是體現人生價值的機會,你想去,我就陪你去。』婆婆雖然擔心她身體受不了,但還是支持夫妻倆的決定。就這樣,李娟和愛人共同奔赴西藏。李娟的愛人是一名通訊工程師,兩人進藏不在一個地方。『難得見面,但是彼此知道在身邊,心裡就踏實。』
『作為一名母親,援藏唯一的遺憾,就是對不起孩子和家裡的老人。』毅然決然走向雪域高原的時候,女兒兩歲,完成任務返回親人身邊的時候,孩子5歲了。對於一個年輕母親來說,不知道這三年遠離女兒的時光究竟是多少個白天和黑夜。
為了緩解對孩子的惦記,李娟把工作安排得滿滿的,甚至很少和女兒視頻。援藏三年,李娟從來沒有因為個人原因請過一次假,她把對親人的思念化作點點情愫傾灑在西藏這片高天厚土之上。
『我能為西藏留下什麼?那就捐贈我的全部器官』
2019年7月,黑龍江第六批援藏工作隊圓滿完成了援藏任務。返程的前一天,李娟去看望日喀則市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三年來作為『課外輔導員』,李娟陪孩子們過生日、輔導工課,給他們買新衣、梳小辮兒,當得知李娟即將離開日喀則時,孩子們一聲聲地叫著『李媽媽』,一邊哭一邊像石榴籽一樣與她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樣場景深深觸動她,『我感受到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情感,體現了「真情援藏」的初衷。』
離開藏區,能留下點什麼?李娟和愛人商量後決定:參加援藏工作隊『雪域高原光明行』公益活動,簽訂了身後器官捐贈協議,把眼角膜等全部器官,自願捐給藏族同胞,讓更多的藏族同胞重獲光明,讓生命在他們曾經並肩奮斗過的地方一路延伸。
在一次次自我錘煉磨礪中,李娟積蓄力量、練就本領,充分總結『十三五』和藍天保衛戰工作和經驗,深入分析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全面謀劃我省『十四五』環境空氣質量改善規劃,為龍江藍天更藍,為讓老百姓能得到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懈努力,被生態環境部評為『2020年最美基層環保人』。
如今,李娟和她的同事一道,步履堅定地行走在龍江大地上,繼續為生態環保事業貢獻著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