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8日訊(記者 施曉東 孫曉銳 陳顯春 王剛)『嫂子,嫂子借你一雙小手,捧一把黑土先把鬼子埋掉……』一曲唱遍大江南北的《嫂子頌》讓國人記住了那個粗獷、果敢、充滿英雄氣概的趙尚志。

作為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建人和領導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軍事家,趙尚志是著名抗日將領,更是深受人民愛戴和敬仰的民族英雄。無論是在他曾奮勇殺敵的尚志市(原珠河縣),還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尚志中學、尚志小學,『尚志』二字已成為英雄和光榮的代名詞,深深刻在每個龍江兒女的心裡。

今天,『追尋先烈足跡尋訪英雄同名城』融媒采訪團走進黑龍江省尚志市珠河東北反日游擊隊成立遺址。腦海中的趙尚志從高大的雕像中走下來,從硝煙滾滾的戰場中走出來。
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面,原來有個珠河縣,這裡是著名的抗日聯軍將領趙尚志戰斗過的地方。抗日戰爭結束後,為了紀念在民族解放戰爭中英勇殉國的這位烈士,珠河縣改名為尚志縣。至今,尚志縣的人民還深深地懷念著這位抗日的民族英雄。
采訪團首先來到尚志市烏吉密鄉三股流村常萬屯後山坡上,現在是村民史立坤家的房子,也就是當年的孟家大院,是趙尚志領導的珠河東北反日游擊隊成立的地方。
大家一起宣誓,是何等豪邁。就是這十三人,面對強大的日本侵略者毫不氣餒,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打出了珠河抗日根據地,打出了東北抗日斗爭的主力軍——抗聯第三軍。成功的起點就是在這裡開始。
當時,十三人舉槍鳴放,硝煙未散,火藥味還在院子裡飄蕩。
采訪中,村民史立坤講述了他於1982年,在自家院裡的耕地,刨出一個飯盒大小鏽跡斑斑的鐵盒。打開後在五六層紅布的包裹中,發現七顆子彈頭。
黑龍江省東北抗聯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劉延功介紹,這個地方叫孟家大院,是珠河東北反日游擊隊成立遺址。當時趙尚志等人在此成立了珠河東北反日游擊隊時,曾鳴槍宣誓:團結一致,把日寇趕出東北趕出中國。這七顆子彈頭就是那時留下,是非常珍貴的文物。

1933年10月,趙尚志領導創建了北滿珠河反日游擊隊,他帶領隊員們莊嚴宣誓:『我們珠河反日游擊隊全體戰士,為收復東北失地,爭回祖國自由,哪怕槍林彈雨,萬死不辭,赴湯蹈火,千辛不避,誓為武裝東北三千萬同胞,驅逐日寇出東北,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奮斗到底!』1934年6月,珠河反日游擊隊擴編為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趙尚志任司令,與李兆麟等領導創建了珠河抗日游擊根據地。第二年初,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成立,趙尚志任軍長。
『龍頭聯絡站』依山傍水,周邊長滿了各種樹木,郁郁蔥蔥,很是旺盛。
專家一路走,一邊介紹:當年,在趙尚志的領導下,以珠河為中心的哈東抗日根據地逐漸擴大到賓縣、延壽、方正、阿城、五常、雙城等縣。在這方圓幾百公裡的地方,到處充滿了抗日的活力。

車輛再次行駛在泥濘的道路上,采訪團來到了帽兒山鎮慶喜村雙馬架屯戰壕、炮臺遺址。現在,炮臺在山坡上,徒步走了百餘米能看到一個兩米深的戰壕。慶喜村書記馮忠民今年56歲,3歲那年他搬到尚志(珠河縣),在他的印象中,那時候看到炮臺有4米多高,牆面上還有槍眼。『我們腳下的這個兩米深的戰壕現在保持的很好,這個戰壕通往屯裡的指揮部。』馮忠民一邊說著,一邊指向對面的山上,當時,炮臺與指揮部遙山相望。

馮忠民說,1934年8月的一天黃昏,雷雨剛過,趙尚志率領隊伍來到一個叫作蜜蜂的地方,這裡是牡丹江到哈爾濱的鐵路必經之處。趙尚志得知有一列敵人的軍用列車將要開來,迅速派人拆掉了兩根鐵軌。天快黑的時候,敵人的軍用列車果然開了過來。一陣?啷巨響,列車出軌後躺在了路旁。押車的敵人還沒來得及下車,趙尚志就率領戰士們衝了上去,乾淨利落地消滅了全部鬼子,繳獲了車上的所有物資。就在這個月內,敵人一共翻車46次,死傷150人,損失130多萬元的物資。
尚志市是國家級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期間,民族英雄趙尚志、趙一曼與東北抗聯將士高擎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的大旗,與侵略者殊死戰斗,在日寇統治區,建立起紅色政權——珠河縣人民革命政府,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民族抗戰的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