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9日訊 近幾年,我們常常能聽到『匠人』這個詞。『獨具匠心』?『工匠』?
在段福海的身上,這樣的品質他都有。
剛剛獲得『全國質量工匠』稱號的采油四廠二礦工藝隊測試工程師段福海認為:『匠人』就是行業裡的能人,能做常人之所能,亦能挑戰常人之所不能。
其實,放到工作中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傳承弘揚、專心專注。5月17日,記者采訪了段福海。

自稱從前是『草根』
記者眼前的段福海,朴實無華,隨和低調,仿佛和『全國質量工匠』這樣的名頭沒什麼關系。段福海告訴記者,他以前就是一名『草根』。
從一名普通的采油工成長為一名『草根發明家』,36年來,段福海始終用一顆『匠心』搞革新。走進段福海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桌上擺的、地上放的,每一樣『家什』都是出自段福海之手,讓記者應接不暇。
『工作室裡的工具都是鐵制品,別看那是鐵打的,在我看來每一樣都像藝術品,對油田用處可大了。』段福海說,這些年,他沒少和自己較勁,只要不想出解決辦法,就是不吃飯、不睡覺也要琢磨透了纔肯罷休。
段福海身上的『韌勁』和『專注』,讓段福海完成了許多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
乾的都是大事
直到現在,段福海還記得他的第一次創新試驗。
那是1992年,當時,油覆蓋層井剛開始加藥清蠟,設備還不完善,采取的方式是手抬大鐵桶往油井中『灌藥』,由於有伴生氣返出,藥液噴濺得到處都是,既污染環境,又危害員工身體健康。
段福海設想做一個密閉的加藥罐,在拖拉機的動力輸出上安裝一臺三缸柱塞泵和流量計,用管將其連接,起泵後就可以將藥液加入到井中了。經過20多天的試制、改進,他終於獲得了成功,實現了密閉加藥。
『那時還不知道什麼叫創新,就想著怎麼方便工作怎麼做。』段福海笑著說。
這次經歷為段福海打開了創新世界的大門,只要有解決不了的難題,他都想去嘗試,一次不成功,就再來第二次、第三次……一次次失敗並沒有動搖段福海精益求精、不斷超越的決心,反而讓他更加努力。
追求卓越,是『工匠』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不做則已,做就要做到一流、做到極致。憑著這種精神,段福海攻克了一道道難關,破解了一個個難題。
『工具革命』歷時5年
在注水井分層測試過程中,測試職工需攀爬到近4米多高的防噴管上進行高空操作,這不僅影響著測試資料的精准度,還嚴重威脅著測試職工的人身安全。
段福海把這一難題記在心上,將如何改進測試工具立為研發課題,大膽展開『工具革命』。他前前後後設計出30多種方案,繪制了上百幅圖紙,歷時5年,經過5次大改革、50餘次小改革,逐步完成了『免攀爬測試防噴管』的研制,實現了分層測試由高空操作向地面操作的革命性轉變,讓測試工徹底告別了50年來攀爬防噴管的歷史,實現測試工作模式優化的裡程碑式飛躍。
企業呼喚『工匠』精神,創新呼喚『工匠』精神,創新不能『單打獨斗』,需要全員『聯合作戰』,只有帶動全員創新,纔能使企業更快發展。
段福海說,一個企業最大的創新就是員工的創新,培養員工的『工匠』精神,讓他們有目標、有夢想,大家一起搞創新、攻難關,纔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
可是,怎麼傳、怎麼帶?起初,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段福海。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段福海的鑽勁兒又上來了,他把自己多年的創新經驗加以總結,形成了以尋找革新點的兩條途徑、解決生產難題的八種方法、確保成果質量的三項措施為主要內容的『283技術革新工作法』,被時任黑龍江省科協主席馬淑傑譽為『中國「TRIZ」理論』。2020年,他又以此為基礎編撰了《技術革新並不難——『283技術革新工作法』實踐應用》專著,出版發行7000餘冊,成為石油一線職工革新創效指導性教材,為推動全員創新做出了積極貢獻。
現在,段福海最想做的事就是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創新創效的隊伍中來,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纔。他更期待,未來在這個行列中產生更多的油田『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