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1日訊 『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唱的是愛情,其實講的是人生。2020年的那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商家都在這場『大考』中,學著自己『長大』--
直至今日,東安區商務局長夏暉在這場『大考』中,依舊沒有輕松下來。她要做的工作很多,除了組織轄區各商戶常態化防疫,更多的是要想盡辦法,讓大大小小商戶都能從『休眠』狀態中『復蘇』,『活』起來,而這其間的關鍵詞就是『消費』。
社區商業的崛起
還記得疫情嚴重時,你家小區一戶只有一個通行證、兩三天纔能出小區一次,購買全家的生活必需品。當你拎著大包東西往家走,心裡一定慶幸,感謝家門口有一個商品還算齊全的超市……
疫情的肆虐,讓牡丹江的社區商業,突然間承載了太多的負重,有點讓人措手不及。但也恰恰是因為這樣超乎尋常的『機遇』,讓牡丹江的社區商業在疫情中有了長足的發展,『好日子』連鎖超市應該算是其中的受益者。
這家2013年開第一家店的『好日子』超市,目前已經擁有35家連鎖店,一年銷售額以數億級計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網絡體系,是近年來,牡丹江商業領域裡突起的『異軍』。究其原因,『好日子』一位負責人告訴晨報記者,這要得益於他們的『專注』。自開第一家店起,他們就專注做一件事--『民生』。只要涉及民生的東西,『好日子』肯定有。這家以生鮮起家的連鎖店,最大的特色就是『新鮮』。為此,他們建了一個4萬多平方米的物流中心,以備超市商品的儲備和流轉,而這一切恰恰在疫情期間,發揮出巨大的能量和作用。
稍加留意,不難發現你身邊的『好日子』超市,距離居民區都不會太遠,這也是『好日子』超市開店做選擇時考慮的第一要素。比照我市商業網點『十三五』規劃,其中關於『社區商業中心』的設計--主要配置居民日常生活消費必需的商業行業和生活服務業、服務對象主要為當地居民、服務半徑在200-500米的居住區,這兩者間算是不謀而合吧。
社區商業被稱之為城市商業的『最後一公裡』,是城市商業的基礎。在新冠疫情的『大考』中,逐漸成長起來的牡丹江社區商業,雖說初見規模,但仍有發展空間,還需要更多的、定位於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商業業態去填充,從而形成一個個業態合理、功能完備,並具備一定服務水平的社區商圈。
消費昇級的挑戰
從理論上講,各級商圈間的關系應該是互為補充、協同發展、齊頭並進的格局。不分社區商圈、還是區域商圈,都要通過差異化、體驗度來吸引客流消費。無論身處哪一級商圈,無論體量是大是小,需要面對的則是該如何應對當下消費昇級的挑戰。
專業機構研究認為,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共經歷了三次消費昇級,每一次消費昇級,都推動了經濟高速增長。而消費結構的演變,也帶動了產業結構的昇級。
第一次消費昇級,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糧食消費下降、輕工產品消費上昇,拉動我國輕工、紡織產業的迅速發展。牡丹江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發展成為國內小有名氣的新興的輕工業城市。
第二次消費昇級,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這一階段,老百姓的『老三件』(自行車、手表、收音機)和『新三件』(冰箱、彩電、洗衣機)分別是溫飽和小康時期的標志性消費品。家用電器消費的快速增加,成為相關產業迅猛發展的驅動力。據了解,當時全國共有13條阿裡斯頓冰箱生產線,牡丹江就有一條,幾乎是與青島海爾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
第三次消費昇級,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用『日新月異』來形容這個階段的消費發展,一點也不為過,因為這個階段的消費此消彼長,各種業態的昇級基本沒有間斷過,從教育、娛樂、文化、交通、通訊,到醫療、保健、住宅、旅游等等,尤其是與IT產業、汽車產業以及房地產業相關聯的消費,增長最為迅速。
從我國三次消費昇級的歷程來看,所謂的消費昇級不能簡單理解成『消費價格的昇級』,它應該是消費者觀念的變化和對好產品的追求,是消費結構、消費內容的變化。一直以做中高端服飾聞名的『甜甜百貨』總經理李鑒鋒告訴晨報記者,品質高不等於價格貴,消費者追求的是商品品質的保障和個性化。
總之,消費昇級的主體邏輯是在對生活質量的提昇上,而消費市場的每一次昇級,都是對現有消費市場的一次重新『洗牌』。從消費者角度講,人們的消費已從原來的重外在、重價格、重表象,開始向重內涵、重品質、重精神方面轉化。活躍於牡丹江城市商圈的商家,無論大小、不論東西,如何在消費市場昇級中成長自己,存活下來--尤其是在當下的後疫情時代,無疑是最大的挑戰和考驗。
『消費變革』真的來了
我們不得不說,此次新冠疫情『拉近』了城市間的距離,生活在牡丹江這個『邊陲城市』的人們,也能真切感受到『一線城市』的脈動。『消費變革』時代的到來,從未讓牡丹江的商家們體驗如此的『陣痛』。
消費主體人群變了,80後、90後正日漸成為城市消費的主流。晨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在牡丹江太平路黃金商圈中,調整目標人群的遠不止東一商場、大福源酒店這樣傳統業態的老店,正如東一商場董事長姜紅權所說,爭奪年輕的客群,纔是牡丹江商家們的未來和『戰場』。
消費的變革,變的是消費模式和消費結構。原有的傳統的、單一的消費模式和結構,正在向多元化、細分化、個性化、高品質轉化。如果說萬達廣場可以把購物、吃飯、看電影、兒童娛樂疊加在一起,優化了牡丹江人的生活方式,那麼『甜甜百貨』則是利用30年時間,在牡丹江打造了一個『迷你』的『精品』購物中心。每家店有每家店的『個性』,而這個『個性』就是你在茫茫商海裡的『標簽』,目的是讓客群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你、找到你、消費你。
東安農貿市場,相信牡丹江人都不會陌生。這個號稱『牡丹江的菜籃子』的農貿批發市場,在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也沒有閉店。如今,受疫情影響,商場內經營的業戶有所減少,但也基本維持在220戶左右,經營包括蔬菜、糧油、海鮮、乾調等11個品類。未來是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還是改善商場經營環境,商場的管理者也在認真思索。
『農墾丹江』是牡丹江土生土長的豆油品牌,2018年注冊。它的擁有者劉相財自二十幾歲進城打拼,從做糧店開始,到代理品牌,到生產自有品牌,其中的艱辛讓他知道『成長』是有『代價』的。現在,他的豆油已經進駐十幾家超市,『成長』也會有回報。
無論消費昇級,還是消費變革,對於新興的商業體,還是傳統行業,都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雖說漫長,卻也說來就來。也正是這樣系統變化的趨勢,給每個商家創造了全新的市場機會。抓住了,或許就能『飛黃騰達』;抓不住,或許就此告別這個『舞臺』。
消費的『馬車』 『馬力』幾何
消費、投資、出口被稱之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基礎性的,是核心。
在剛剛結束的『再遇春天』牡丹江春季車展,共銷售汽車300餘輛,銷售額實現5500萬。這為4月30日啟動的牡丹江市『樂享消費美好生活』消費促進月活動,開了一個好頭兒。
國家商務部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講,汽車是消費市場的『頂梁柱』。本屆牡丹江春季車展組織者在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透露,這屆車展的規模與銷售業績,基本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但由於本地氣候、配套設施滯後等原因,對新能源汽車在本地的銷售有些影響。事實證明,2020年政府發放的政府消費券,對當年車展的良好業績,絕對具有促進作用。
據統計,2020年,我市政府共發放政府消費券3000萬元,在全市范圍內組織一系列促消費活動,先後5期,參與商戶6328家,累計參與消費35萬人次,交易金額3億元,拉動消費增長10倍。
消費對於地方經濟的增長是決定性的。據最新統計,2021年1-3月,我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9.6%,增幅較去年一季度提高63.1個百分點,較去年四季度提高39.2個百分點,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實現首季『開門紅』。其中,住宿、餐飲行業增長迅猛。一季度,全市住宿餐飲業零售額同比增長87.5%,增幅高於批發零售業商品零售額50個百分點。
『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這是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目標是讓我國的經濟發展形成『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而城市消費的演進所追求的,不也是這種『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嗎?
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一個充滿『個性』與『情懷』的『消費時代』正在到來。一個人、一個商家,乃至於一個城市,都需要用『新』打造,讓自己『個性』起來,來迎接天下人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