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3日訊(記者 王亮)明媚的夏日裡天空多麼晴朗、美麗的太陽島多麼令人神往、帶著垂釣的魚杆……這是鄭緒嵐演唱的歌曲《太陽島上》裡的優美歌詞,亦是紀錄片《哈爾濱的夏天》主題曲。
23日上午,『松花江上·百年印記』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從哈爾濱市道外七道街輪渡碼頭乘船出發,沿江而下至大頂子山水電站,瀏覽濱水城市風貌,感受松花江上百年印記。

據了解,哈爾濱市全年航運有效生產期約210天,封凍期約140天。松花江為三級航道,哈爾濱段總長約180千米。哈爾濱航運史最早可追溯到1906年,雛形始於建國後(1949年)市政府投資50億元(東北流通券)購置2艘各100客位的木質汽船,開創了市區以汽船輪渡的先河。1952年又新建了2艘100客位的輪渡汽船,開闢了:道裡九站—太陽島、道外五道街—太陽島航線,年輪渡客運量57萬人次。
船上,記者采訪了哈爾濱音樂博物館館長苗笛。據苗笛介紹,哈爾濱音樂博物館坐落於松花江北岸、毗鄰哈爾濱大劇院,是一座承載和展示哈爾濱音樂歷史淵源、蘊含和釋放『音樂之城』藝術魅力、提昇和彰顯浪漫城市氣質的專題性博物館。
苗笛表示,一百年來,因為有這條江,讓這座城市有了性格和靈氣,給創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其中,《松花江上》,是當年張寒暉在西安目睹東北軍和東北人民流亡慘狀而創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以至中國人民的悲憤情懷。改革開放後,人們在音樂創作上迎來春天,歌曲《太陽島上》,描寫了哈爾濱人民當時精神狀態。

據悉,1986年全年客運量達到557萬人次,日最高客運量達到15萬人次。到1990年江上從事輪渡運輸船舶增至39艘,4695總客位,長途運輸輻射上至北澇洲、肇源,中下游至巴彥、木蘭、通河、依蘭、佳木斯、綏濱、富錦、同江、撫遠等地。1992年哈爾濱曾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國家對外開放一類口岸,是黑龍江水系客貨運物流交通樞紐,也是東北內河最大的客運口岸,航運事業達到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