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24日訊 每周一14時,『黑龍江植保技術網絡大講堂』都會在直播平臺准時開講。就在上一期大講堂上,省植檢植保站站長宋顯東講了農業生產中應用農藥的誤區。
農藥使用不當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一個原因。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省植檢植保站通過講座培訓專兼職植保技術人員和農業主體,增強他們的節藥意識和能力,從源頭上減少面源污染。『這樣的講座我們今年已經進行了20期,培訓了4.8萬人次,這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面向公眾開放性直播的省級植保網上培訓平臺。』宋顯東介紹。
不止線上,近日,省植檢植保站在肇東舉辦了一個現場培訓班,引導合作社的打藥機手操作風幕打藥機。『這是最先進的節藥噴霧機。』宋顯東說,『我們近期要在14個縣陸續開展這種形式的系列培訓。』
除了培訓,省植檢植保站還建設了全國唯一一個省區全覆蓋的病蟲在線監測體系。今年全省病蟲監測點總數達到了3000個,每個監測點聘用1名農民兼職植保員,水田區每人負責監測5萬畝左右、旱田區監測10萬畝左右,利用『掌上植保』手機APP實時在線規范監測上報。依托監測網絡體系,每年發布省級病蟲預報和防控建議20多期、市縣級900多期,科學指導防控,減少盲目打藥。
另外,省植檢植保站還改造施藥機械,規范施藥作業。2015年以來,已累計更換節藥噴頭64.4萬套,改造非標打藥機5萬多臺,每年可減少農藥浪費2000多噸,實現『小噴頭,大效益』。針對我省無人機數量連年翻番增長,他們將舉辦系列現場培訓班和全省無人機大賽,整合無人機作業平臺,加強規范作業的在線監管,推動無人機規范施藥。
針對農藥包裝廢棄物可能造成面源污染,省植檢植保站在全國率先開展大包裝農藥推廣使用、農藥瓶清洗、建立集中配藥服務站、開展資源化再利用等工作,形成了『控源頭、抓回收、促利用』的全鏈條全程治理模式。據統計,2020年全省回收總量達到4146.8噸,總體回收處置率達70.9%,同比提高了20個百分點。
隨著人們節藥意識的提昇、設備的改進和技術的提高,我省農藥使用量在逐年減少。來自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省農藥使用量6.07萬噸,較2019減幅5.4%,較2017年減幅27%。畝均農藥用量274克,為全國的50%左右。『2021年,我們的化學農藥使用量還要同比減少1%以上。』宋顯東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