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黑河
搜 索
踐行『兩山』理念,讓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黑河市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021-06-07 14:26:00 來源:黑河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6月7日訊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興則文明興。『。十四五十四五』』時期時期,,我市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明顯提昇性明顯提昇,,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A 守牢生態安全邊界實施『三線一單』管控

  嚴把生態環境保護關口,大力推動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准入清單『三線一單』分區管控落地應用,守住黑河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強化『三線一單』成果在生態、水、大氣、土壤等要素環境管理中的應用,探索構建以『三線一單』為環境空間管控基礎,以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為環境准入關口,以排污許可為企業運行守法依據,以環境監管兜底的全過程為生態環境管理框架。

  加大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力度

  鼓勵符合創建條件的地區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指導愛輝區做好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復核。

  強化自然保護地監管

  以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為重點,定期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檢查,針對采礦采砂、工礦企業、核心保護區旅游設施和水電設施等四類焦點問題,嚴肅查處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問題。全面落實自然保護地內人類活動遙感監測線索實地核查。

  全面推行『林長制』

  構建市縣鄉村四級森林資源管理新機制,做到山有人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持續開展綠化黑河大地行動,以實施生態修復為目標,加大以植樹造林、退耕還林、人工增雨、整治林地『天窗』和裸露地為主的生態修復力度,推進天然林保護修復、『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濕地保護恢復和『智慧林草』等項目建設,統籌做好林區道路、管護用房、供電、飲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十四五』期間完成造林綠化15萬畝、森林撫育100萬畝、林冠下補植和低產低效林改造25萬畝。完善森林防火『兩個機制六個系統』管理機制,推進撲火隊伍、瞭望監測、防火公路、遠程視頻監控等系統工程建設,森林火災受災率控制在0.5?以下。

  B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守護好『黑河藍』,避免重污染天氣發生。到2025年,黑河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保持在95%以上,PM2.5控制在29微克/立方米以下,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保持穩定。開展散煤污染治理,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強化柴油車污染防治,嚴管成品油市場。加強非道路機械管控,推進排放不達標工程機械等清潔化改造和淘汰。持續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五化』利用。加強揚塵污染控制,強化施工工地和道路揚塵管控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有效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穩步改善水環境質量

  突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統籌,堅持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不斷改善水環境質量。充分發揮河(湖)長制作用,加大對域內江、河、湖泊、水庫等精細化監管。開展市、縣、鄉、村四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基礎信息調查和飲用水水源規范化建設,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加強水環境污染防治,強化源頭防控,不斷加大水環境監管,加大對域內黑龍江流域、嫩江流域水生態環境污染防治力度。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0%,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新增地下水監測點位3個。

  有效保障土壤環境安全

  多措並舉防范土壤污染,加強土壤污染源管控。實施土壤環境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管理,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嚴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超篩選值耕地實現安全利用,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持續推進『三減』行動,到2025年,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1500萬畝以上,化學農藥使用總量減少5%以上,落實農業『三減』示范基地340個以上、面積400萬畝以上,輻射帶動農業『三減』技術應用面積全覆蓋。強化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加強工業固體廢物監管。

  強化噪聲和其他污染控制

  按照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方案有關要求,加強工業噪聲、建築施工噪聲、交通噪聲、社會生活噪聲監督管理,滿足人民群眾對『寧靜』生活環境的需要。加強放射性物品、廢棄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規范化管理。加強對危險廢物產生單位和經營單位的監督管理,實施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

  C 促進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實施國家級綠色礦山創建工程,加快推進關閉和廢棄礦山修復和綜合治理,全面完成煤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專項整治工作。推動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強高能耗行業能耗管控,深入開展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確保萬元GDP能耗水平進一步降低,增加生態系統碳匯,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深入開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統籌開展綠色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築等創建活動,大力倡導和培育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動形成崇尚勤儉節約、生態文明的社會風尚。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加快建立循環型工業、農業、服務業產業體系。有序推進垃圾分類和減量,加快城市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大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廢棄食用油脂等各類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處置監管力度,形成各類垃圾從分類、收運、資源化利用到末端處理的完整體系。加強煤炭、礦產、工業廢渣、煙氣餘熱等資源綜合利用。繼續實施農業節水節肥節藥推廣工程和秸稈、廢舊農膜、農藥肥料包裝等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工程。

  D 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立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

  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合理設定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依法依規加強對各縣(市、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全面落實黨政領導乾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

  建立環境治理企業責任體系

  加強對企業排污行為的監督檢查,依法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推進生產服務綠色化,從源頭防治污染,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業。 建立環境治理社會參與體系。加大社會宣傳教育力度,推進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進工廠、進機關。

  建立環境治理監管體系

  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治理,有效避免重污染天氣發生。完善環境監測監管機制,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數據共享。

  建立環境治理市場體系

  打破行業壁壘,吸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環境治理、投資、運行。

  建立環境治理信用體系

  完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制度,對環保信用良好的企業,在綠色信貸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

  建立環境治理法規政策體系

  適時制定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法規政策,建立常態化穩定的環境治理財政資金投入機制,支持大氣、水、土壤等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和重大環境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