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7日訊(記者 楊帆)7日,2021年高考首日考試結束。記者采訪到哈師大附中高三語文備課組長張宏峰,就語文試卷作文進行分析。張老師認為,2021全國乙卷古今融通,將傳統文化和當代理想有效結合,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理想追求和自身實際、社會現實、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試題融會貫通,客觀辯證,讓學生立足現實去論說理想,在對歷史文化的深刻思考中,又滿懷激情與夢想。
『2021年高考是後疫情時代的一次高考,高考語文作文試題充分體現了「一核四層四翼」的命題思想。同時,『立德樹人』是高考命題的核心原則,全國乙卷作文試題有效落實這一核心原則,也引導教師在以後的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關照個體思想,其實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古今融通能力、歷史和現實結合銜接能力。』張宏峰老師說。
試題重現
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古人常以比喻說明對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礎、方法、路徑、目標及其關系等。如漢代揚雄就曾以射箭為喻,他說:『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後發,發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斷加強修養,端正思想,並將『義』作為確定的目標,再付諸行動,就能實現理想。
上述材料能給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請結合你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准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試題解析
2021全國乙卷作文試題秉承前幾年任務驅動作文的特征,穩中微調。
一、時代性
試題中特別強調了『當代青年』的寫作身份,強調學生在寫作中要以青年的身份進行思考,結合青年這個群體、
這個年齡段的普遍特征,還要抓住時代特征,在時代的大背景下進行構思立意。最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都具有『緊跟時代、把握時代』的特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關注時代特征,讓寫作『言之有物』,不是脫離時代、不切生活實際的口號標語,不是空洞無物、言不由衷的詞藻堆砌。只有置身時代,纔能明確學習目標、學以致用,這也符合高考『服務選纔』的宗旨。
二、思辨性
學生在構思立意過程中,既要有關注時代發展方向的全局觀,,又要有明確自身發展的個體性;既要關注外在社
會環境,又要審視自身;既要關注社會普遍性,又要把握個體的差異性;既要理解傳統文化精髓,又要思考當下時代精神。試題隱含的這些要求符合《課程標准》中『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經驗,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的『課程目標』。試題充滿思辨性,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思考,運用邏輯分析能力、辯證思維能力來進行深刻解析。試題也引導高一、高二的教師和學生在平時的教學和學習中注重思維訓練,提昇學生的思維水平。
三、綜合性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支橕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沈、更持久的力量。』試題以巧妙的設計,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從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彩譬喻談起,列舉漢代揚雄的精彩語句論說對理想的追求,激發學生對個體理想的思考。所以,試題將古今做了巧妙銜接,貫通古今,融通傳統思想和現代精神,使試題意蘊更加厚重,思想更加深刻。
四、任務性
試題創設一定的情境,明確寫作身份,貼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進行思考寫作。體現出試題對客觀事實的尊重和對學生個體心靈的關注。學生通過審讀題乾,可以清楚地知道關於理想追求的具體內容:基礎、方法、路徑、目標及其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明確寫作內容、論證方向,根據自己的理解認識確定論證重點。
教師簡介:

張宏峰,哈師大附中高三語文備課組長,中學一級教師,語文教育碩士。第七屆全國中學語文教師基本功大賽現場授課一等獎、市優秀班主任、市德育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