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8日訊(記者 楊帆)7日,2021年高考首日考試結束。記者采訪到哈三中語文教師劉釗,就語文作文進行講評。『2021年高考全國Ⅱ卷作文,聚焦傳統文化浸潤,借古人言論引導學生對自身「理想」進行深入思考,古為今用,激發斗志,體現出對培養中學生文化自信這一時代命題的關注。』劉釗說。
試題重現
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古人常以比喻說明對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礎、方法、路徑、目標及其關系等。如漢代揚雄就曾以射箭為喻,他說:『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後發,發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斷加強修養,端正思想,並將『義』作為確定的目標,再付諸行動,就能實現理想。
上述材料能給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請結合你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准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試題解析
『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後發,發必中矣。』這句話不僅將『目標』與『行動』的關系清晰地表述出來,還明確地向考生指出,『目的』為『立義』、『行動』為『修身』和『矯思』。同時,材料本身還對楊雄的這段話進行了解讀,將材料的邏輯性更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行動』前要確立『目標』,而『目標』需要『行動』來達成,不可偏廢其一。考生需要理清這層邏輯關系,援引材料中確立的『目標』,結合自身理想與時代精神,展示對『行動』的思考,兩相結合,在文章中體現出思辨的色彩。高考作文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強調作文審題立意中的思辨性,謹防學生『淺嘗輒止』『以偏概全』。
作文題目提醒考生切勿『陳詞濫調』。考生要將自己個人的理想追求與宏大的時代背景結合起來,賦予『弓』『矢』『的』以時代意義,在作文中展現青年學生的使命擔當。時代正呼喚,青年當如此,站在建黨百年的歷史節點上,高考為考生提供了展現青年智慧的舞臺,讓學生在思維碰撞和文化熏陶中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擔當青年使命。

劉釗
中共黨員,一級教師,黑龍江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研究生,在各級各類報刊發表文章多篇,主編參編書籍多部,編撰校本教材多部,學生課題、社團活動優秀指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