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青年理想正當時 ——高中語文教研員劉穎異解讀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作文
2021-06-11 16:41:2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6月10日,記者聯系到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高中語文教研員劉穎異老師,結合多年的高中教學經驗和教研經驗,對高考全國乙卷的作文題進行了解析。

  一、融入立德樹人的的培養目標

  教育部考試中心在《2021年高考命題基本原則和總體思路》提到『……強化對學生在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品德修養、奮斗精神等方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的力度』,全國乙卷作文考查的話題與其中的『理想信念』一致,充分體現了高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育人功能。適逢2021年這一重要的歷史交匯點,無論材料的選取還是試題的任務,都倡導把握時代脈搏,引導『當代青年』對理想進行理性而深入的思考。

  二、題目隱含寫作主體身份設定

  相對而言,今年全國乙卷作文既沒有強烈的『任務驅動』要求,也沒有特定時空的『情境』設置,看起來作文試題較為傳統。即便如此,審題時還是要注意『結合你對自身發展的思考』的要求,這與2016年課標甲卷『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的要求相似,有利於考生結合各自的經歷和體會,激發考生真實的思考與感受。如果考生沒有結合『自身發展』而就『理想』泛泛而談,說明並沒有理解命題人的用心所在,也沒有把握近些年高考作文考查的特點與趨勢。

  作文試題『能給「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以啟示』中,隱含著『當代青年』這一身份設定,這與2019年課標II卷『青年學生當事人』、2020年課標II卷『中國青年代表』的身份要求一致。可以說,寫作主體身份的預設,是近些年高考作文試題情境特點的一個顯著特征。這既使考生有一種身份認同感,又提供了作文的寫作視角。

  三、對考生思維能力提出較高要求

  作文的材料共有三句話,第一句指出『追求理想』與『基礎、方法、路徑、目標及其關系』之間的聯系;第二句以揚雄《法言·修身》中的比喻為例,形象生動地闡釋了各要素之間的聯系;第三句是對文言引文大意的解釋。梳理作文材料幾句話之間的關系,可見揚雄對追求理想的看法無非是個例子,所以,考生要對追求理想的『基礎、方法、路徑、目標及其關系』等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唯有如此,考生纔能拓展寫作思路,寫作纔能有足夠的縱深感和拓展空間。

  四、作文立意具有一定開放性

  從命題立意來看,作文注重對考生的思維品質的考查,材料中給了與追求理想相關的諸多要素,考生要思考它們與實現理想的關系。當然,在立意方面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考生可以借助揚雄的看法來談如何實現理想的心得體會,如修身、矯思、立義、奠而後發……以及它們的關系;也可以談自己對實現理想諸多要素及其關系的理解和認識。作文材料為考生提供了一定的寫作思路,同時又賦予了考生廣闊的構思空間,利於考生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當然,這對考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考查了綜合辨析、邏輯推理等關鍵能力。

  劉穎異老師強調,『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提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的頒布,對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視……有力地推動了高考作文考查時『做人』與『作文』的統一。今年全國乙卷作文的寫作,考生要聯系自身實際,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相結合,表達自己堅定的理想信念,更好地體現時代特點,充分展現自己的綜合素養和寫作水平。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