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成本低 畝均產量高
農業生產全程托管 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黑龍江日報6月13日訊 蘭西縣遠大鎮雙太村,處於蘭西縣西北部。當地有這樣一句順口溜,『鹽鹼地,澇窪塘,乾種地,不打糧。』
7日,記者在通往雙太村的路上看到,兩邊地裡的玉米有的已經封壟,一片綠色中偶有那麼幾塊泛白的空地。
『那都是鹼嘎巴地。你看我們這地現在苗出得挺好,可是地力不行,過一段時間就被人家落下了。』遠大鎮副鎮長譚立民介紹。『我們這兒不但鹽鹼地面積大,還低窪易澇,前些年老受災,所以大家對種地都不抱太大希望。』
2019年遠大鎮在雙太村開展土地托管服務,村民的10380畝土地托管給雙太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全部種植大豆,當年就給村民一個驚喜——每畝平均增收300多元。
數字最有說服力。2020年村民把接近一半的土地都進行了全程托管。
種地甩手分紅到手
今年60歲的王憲章是遠大村種地老把式,『我從10多歲就開始種地,還真沒服過誰。2019年村裡號召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我藏了個心眼兒,把一等地留下來自己種,把二三等地托管。』
可到秋天一算賬,王憲章有點出乎意料:他留下的『好』地,還沒有托管出去的『壞』地產出高。
『一畝地產量至少得差50斤。而且托管的地,大豆蛋白高,人家上門收一斤1.68元,我自己種的大豆,蛋白低,一斤就賣1.5元。兩下裡一算差不少錢。』
不止這些,王憲章說,他開春兒先種的玉米,結果買的種子不行,沒出苗,只好又毀地種了大豆,『我自己買種子化肥都比合作社買得貴。種子一袋貴5元,化肥一袋貴20元。看著沒多少,架不住買得多啊。』
和王憲章同村的孫金香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老伴和兒子都因病去世,她自己領著10歲的孫女過日子。『家裡有20畝地,可沒人種,這些年一直流轉出去。』
2019年,她把地托管給合作社。『以前一畝地最多給我300元,一年也就6000元。可托管後光賣大豆一畝就能有570多元,再加上各種補貼能到千兒,去掉166元的托管費,我一畝就能收入800多。』
『關鍵是省心啊!托管托管,啥也不管。』王憲章說,『從種到收一手不伸,就下一次地找到自己家的邊兒,到秋糧食都給拉當院去了。』
省農業農村廳農村合作經濟指導處副處長朱華生說,『專業的人乾專業的事!』農業生產全程托管,就是要把農民乾不了、乾不好、沒有時間乾、乾了不合算的種地環節托管給專業服務組織,農民在自己不種地的情況下,以更少的投入獲得更多的收入,這一生產經營方式得到越來越多農民的認可。
優化配置節本增效
歐陽雙鐵有兩個身份,既是雙太村的黨支部書記,也是雙太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理事長,有30多年種地經驗。
『一直光種自己家那點地,一下子要經營一萬多畝地,責任太大了。』這個精壯的東北漢子為了不辜負村民們,沒少下功夫。
托管第一年,為了選好種子,他領著幾位村民代表到處轉市場,從綏化市到安達市、肇東市、大慶市、哈爾濱市,有市場就進去看看,最後,在駐村書記的幫助下,從省農科院選到了大豆種子,『原原種,不但質量好,價錢特別低。』直到現在說起來,歐陽雙鐵還是一臉佔了大便宜的羞澀。
種子選好了,又開始買化肥。從市場到工廠,價格一降再降,最後人家還主動上門測土配方。
『我們直接對接廠家,沒有中間環節,沒有人賺差價,而且我們量大,還能爭取到最優惠的價格,種地成本直接就省了不少。』歐陽雙鐵說。
『我們服務組織采取統一管理、統一采購、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植保、統一收獲的「六統一」經營方式,在節本增效的同時實現資源優化合理配置。』遠大鎮黨委書記胡曉東說,『全程托管後,土地集中連片經營,便於大型農業機械作業,各種科技元素也都能加進去。我們整合各村現有農機,結合農機實際編組,滿足整地、播種、噴藥、收獲需求,提高農機利用率,降低作業成本,提高土地效益,由於種肥選擇適宜、田間作業標准,每年都能實現一次播種保全苗。』
『原來農民自己種地都比較粗放,像葉面肥、防病蟲害、抗倒伏這些科學種田的措施根本做不到,現在托管給合作社,我們用智能播種機播種,去年還從建設農場租了一輛風幕打藥機來打藥,長出來的玉米品相好,大豆籽粒裡更加飽滿,到秋了我們直接找糧商,今年更有中儲糧等大企業主動來村裡談收購事宜,糧食量大價格上我們就能把握主動權,確保增產還增收。』胡曉東說。
據了解,目前,全省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都是在農資方面和大型生產廠家合作;在種植和收割環節和一些專業合作社合作;在售糧環節和一些用糧的大型企業合作,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閉環。同時,利用數字化、機械化的管理方式,實現科學種田,降低成本,提高種植效率。
蘭西縣農村經濟服務站曾針對小農戶種地的三種基本方式:農民自種、流轉土地和生產托管,選取了三個典型代表,通過持續跟蹤種地成本、糧食產量等,進行對比。
蘭河鄉紅堡村包家窩鋪屯農民齊國軍,自種玉米45畝,在不計算人工成本條件下,每畝純利潤1060元;蘭西鎮科研村魏家窩鋪屯種植大戶杜海旺,流轉690畝土地種植玉米,去掉經營成本,每畝純利潤695元;蘭河鄉瑞豐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展玉米全程托管服務,農戶畝純收入1365元。
通過分析比較,農業生產托管種植,畝均生產成本最低,畝均產量最高,農戶收益也最高。
多重保險保證收入
為保證托管土地農戶增收,遠大鎮還從保險入手,創新機制,探索途徑。『我們有大災險和互助基金,全縣成立聯合社,每戶每畝交5元互助基金,政府匹配25元,形成互助盤子,用於彌補大災險不足。』胡曉東說。保險地塊的產量按照同等地塊同等產量的5年平均值計算,如果玉米出現絕產,可保畝收入670元,費用從互助保險資金出,如果沒有出現大災或絕產,互助資金結轉下年,農戶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退保。
『我去年沒上保險,虧大了,要不還能多收入2000元錢。』孫金香對自己沒上保險非常後悔,『今年我早早就上了保險,這回咱也不靠天吃飯了。』
朱華生介紹,今年我省各地積極與金融保險機構對接,為農戶和服務組織協調托管貸款及保險事宜。除了大災險、互助基金,一些縣市也在探索產量險與收入險,比如有的保險公司創新推出了托管綜合保障保險和托管履約保證保險。這些保險就是給農民一顆顆『定心丸』,不管是有天災還是有服務組織履約不力,都能保證農民利益不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