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東北重要煤炭、石墨產區之一,『百年煤城』黑龍江省雞西市近年來通過做大產業規模、加強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環境等措施,初步形成『石墨產業生態』。一個百億產值的產業蓄勢崛起,為我國石墨產業發展、資源型城市轉型注入新動能。

3月12日拍攝的雞西市恆山區一石墨深加工企業廠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謝劍飛攝
『點石成金』:打造百億產業
眼下,在位於雞西市恆山區的黑龍江普萊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石墨深加工項目施工現場,工人正為安裝調試負極材料生產線奮戰。『項目計劃總投資27.53億元,可年采選石墨礦石158萬噸,年產石墨精粉12.6萬噸、負極材料3萬噸等。』企業總經理陳永濤說。
作為東北重要資源型城市,雞西市石墨儲量豐富、開采歷史悠久。雞西市工信局副局長程永峰說,這個市依托資源優勢,圍繞企業集群化、產業規模化、產品高端化、要素集約化、發展綠色化,全力打造百億產業。
此前以出售石墨礦石等初級產品為主的雞西市麻山區,歷經5年發展逐步形成配套完善、品類齊全的石墨產業園區。園區內企業黑龍江多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雲鵬說,公司可年產石墨烯粉體1000噸,每噸市場價格可達30萬元至50萬元,而生產所需原料在園區內即可實現配套。
雞西市政府副市長高啟民說,當地依托市內3個石墨產業園區,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對接,不斷提昇石墨產業發展活力、內生動力和整體競爭力。

雞西市恆山區一石墨深加工企業廠區,工人在車間作業(3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謝劍飛攝
『羽化成蝶』:多舉措打造『石墨產業生態』
在『百年礦區』滴道區的一處采煤沈陷區,黑龍江哈工石墨科技有限公司的多個高大廠房拔地而起。『這個項目投資7.6億元,正在建設單體5萬噸產能的石墨礦石采選生產線。』公司總經理李相彬說,項目建成後,可使省內企業擺脫將石墨礦石運往異地提純加工的窘境。
哈工石墨深加工項目只是雞西打造『石墨產業生態』的縮影。近年來,雞西市通過做大做強產業規模、借助外力加強創新、培育產業發展環境等努力打造『石墨產業生態』。目前全市石墨企業已形成產業集群,深加工企業佔比80%,初步形成蓄能材料、石墨烯材料等8個產業鏈。
『打造「石墨產業生態」,做大產業規模、做長產業鏈是關鍵。』雞西市發改委副主任李文武說,雞西市近年來堅持以大項目為載體實施石墨產業倍增計劃,整合區域內多家石墨行業領軍企業,圍繞石墨烯材料等產業鏈,謀劃全產業鏈產品。『去年,全市新開工建設石墨深加工項目20個,石墨精深加工制品產量同比增長30.2%。』李文武說。
在位於雞西市中心的總建築面積超1萬平方米的國家石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黑龍江),科研人員正在認真操控著精密儀器對石墨進行檢驗分析。中心原主任冷學平說,雞西市發揮國家石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平臺作用,增強石墨產業『話語權』。
創新是產業發展原動力。雞西市科學技術局局長薛允民表示,雞西市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引進韓國、烏克蘭以及清華大學、哈工大等國內外高端專家、技術,加強石墨企業院士工作站、石墨烯研究院等建設,打通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
此外,雞西市注重優化石墨產業發展環境,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要素配置,推動產業在園區集群集聚、相互配套;用好產業引導基金,扶持優秀石墨企業對接資本市場;培育熟練產業工人和專業技術人纔等。

在雞西市恆山區一石墨深加工企業廠區拍攝的石墨產品(3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謝劍飛攝
『綠色裂變』: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經過多年發展,雞西市『石墨產業生態』初步形成,對石墨產業發展及城市轉型推動作用初顯,但也面臨環保壓力較大、生產要素成本偏高等問題。當地正通過綠色高質量發展,促進石墨產業昇級。
記者在雞西市麻山區、恆山區兩個石墨園區采訪時看到,園區污水處理廠、固廢儲存中心等在逐步擴建、完善,園區內企業原料堆放處有防風抑塵網,廠房為封閉車間。
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雞西市引導石墨企業在礦山開采、浮選提純、產品加工、尾礦利用等環節堅守生態紅線,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麻山區正打造石墨烯特色文化小鎮,推動工業、文化、旅游同石墨產業發展有機結合。』雞西市麻山區委書記周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