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探尋北大荒足跡 重溫燃情歲月
2021-06-22 09:28:22 來源:東北網-雙鴨山日報  作者:李瑩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6月22日訊 近日,記者跟隨『紅色印記——講述龍江百年黨史故事』主題調研采訪團先後來到北大荒農機博覽園、友誼農場的建場昇旗遺址、友誼博物館等地探尋北大荒足跡,一同追溯墾區的廣大人民群眾在六十多年的開發建設中,在特定歷史條件和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培育和錘煉出來的北大荒精神。

  在北大荒農機博覽園中許多大中小型農業機械都在『訴說』著北大荒農業機械的發展歷史。埃特茲—35履帶式中耕拖拉機、—54履帶式拖拉機等等。在早年生產力落後的條件下,這些農業機械又是怎麼來的呢?北大荒精神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據了解,我國最早使用的農業機械均由蘇聯政府援助提供。在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周年之際,以赫魯曉夫為首的蘇聯政府代表團給毛澤東致電,提出要幫助中國建設一座擁有兩萬公頃播種面積的大型機械化谷物農場,並贈送所需的機器和設備,派遣專家給予技術上的幫助。毛澤東主席復電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指出:『這個國營谷物農場不僅在推動中國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面會起重要作用,而且也會幫助中國訓練農業生產方面的技術人纔和學習蘇聯開墾生荒地的寶貴經驗……』周恩來總理親自為農場命名為『國營友誼農場』。同年12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通過了《關於建立國營友誼農場的決定》並選定總場部場址。

  嚴冬的北大荒,寒氣逼人,但在1954年12月21日午後一時三十分,農場的人們心裡是暖暖的,由國務院任命的國營友誼農場第一任場長王操犁,莊嚴地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當第一面五星紅旗迎著北風在三道崗地區一塊三萬公頃的荒地上徐徐昇起的那一刻,荒地上呼嘯著的風雪,失去了威力,再沒有一個人顧得寒冷的侵襲,不論是帶著友誼而來的蘇聯專家,還是我國的教授、專家、翻譯以及工作者,都沈浸在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中。

  這意味著歷史規模最大的墾荒大軍將用威武的『鐵牛』喚醒千古荒原沈寂的黑土地,一座農業現代化新城將在這裡誕生,一座東北的『米糧倉』、中國現代化農業的示范窗口,在這裡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從此,友誼同北大荒的名字被寫進了共和國的歷史。在這裡,北大荒兒女譜寫了一曲曲開發建設的凱歌,形成了以知青文化、墾荒文化為主的北大荒文化。

  據墾荒隊員後人、友誼縣老科協秘書長郭玉佩老人講述,當年創建友誼農場時,全國各地來了大批有志青年,其中許多高級領導乾部把子女送來參加建場,包括時任最高檢察院檢察長張鼎丞的女兒、農墾部副部長張林池的女兒,勞動模范耿長鎖的女兒,還有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和全國婦聯主席蔡暢的女兒李特特。李特特是蘇聯季米裡亞捷夫農學院畢業的女大學生,她聽說這裡籌建友誼農場,就帶著剛滿3個月的嬰兒來參加建設了。她住草屋,吃大米查子,一邊帶孩子,一邊搞課題試驗;奶水不夠,就用菜湯和烤糊的饅頭磨成糊喂孩子……當年就是無數這樣的墾荒人鑄就了北大荒精神!

  友誼農場是中蘇人民友誼的見證。1957年,在友誼農場場部中心廣場中豎立起一座刻有『中蘇友誼萬歲』字樣的中蘇友誼紀念碑,它象征著中蘇人民的友誼,『文革』中被拆毀,後來在原紀念碑的位置上豎起了一尊毛澤東的雕像。這是當初黑龍江省第四尊毛主席塑像。如今,經過近幾年的多次修繕,毛主席塑像更加雄偉壯觀,莊重的塑像充分體現了『毛主席揮手我前進』的時代特征,塑像下方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在陽光下金光閃閃。在毛主席塑像周圍的7個俄式建築是前蘇聯專家在友誼農場的舊居,成為了見證中蘇之間的深厚友誼和昔日難忘歷史記憶的標志。

  如今,友誼農場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國營農場,被稱為『天下第一場』;北大荒農機博覽園成為一部生動的中國農業機械發展歷史教科書;而『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更成為了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責任編輯:宋蔚

【專題】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