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話
那一抹最亮的紅,融入牡丹江的血脈。
牡丹江,這座英雄的城市,作為中國共產黨較早開展革命活動的地區之一,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一直以來,牡丹江都將這些紅色遺址、紅色傳統、紅色精神內化為城市精神的最強底色,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推動城市發展。
東北網6月22日訊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第四屆黑龍江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即將在牡召開之際,本報特別策劃推出『慶祝建黨100周年專題報道·探溯牡丹江紅色旅游的歷史基因』,講述雪城大地的熱血事跡,重溫中華兒女的革命歷程,激勵更多黨員群眾牢記初心,不斷汲取奮進動力,塑造牡丹江紅色旅游城市的靚麗名片,開創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6月1日,牡丹江市西安區溫春鎮,伴隨著嘹亮的軍號聲,目前國內最大的人民空軍搖籃紀念館正式揭牌。一幅幅畫像、一個個老物件,見證了人民空軍起飛地——牡丹江,這座紅色旅游城市擁有的一段輝煌歷程。
這是一座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老航校的後代們趕來了,他們心潮澎湃,現場講述了馬拉飛機、直上高教、酒精代替航油等一個又一個世界空軍建設史上的奇跡,他們要把東北老航校精神作為彌足珍貴的『傳家寶』傳承下去。
這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牡丹江的小朋友們趕來了,他們虛心聆聽,深刻感受了東北老航校的建設者們在戰爭廢墟上建校、在炮火硝煙中起飛、在共和國晨光中展翅的艱辛,並在幼小的心靈裡悄悄種下了航空報國的種子。

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校長常乾坤之子常砢,向記者介紹東北老航校的歷史。
空軍之夢
趕路者心中必有夢想,追夢人腳下定是征途。
『團結奮斗,艱苦創業,勇於獻身,開拓前進。』走進人民空軍搖籃紀念館,16個醒目的大字,最先映入眼簾。
『這是我父親守護一輩子的東北老航校精神。』專程從北京趕來參加人民空軍搖籃紀念館開館典禮的71歲的常砢,在『東北老航校精神』展板前駐足許久。常砢告訴記者,他的父親是常乾坤,1945年9月,中央派常乾坤等30餘名航空技術乾部,分批從延安前往東北,為創辦航空學校做准備。『臨行前,毛澤東主席親自接見了他們,指示在東北創辦航校是人民創建航空事業新的開端,是為建立人民空軍做准備,無論如何要把它辦好。』
天降大任,光榮的事業交給了老航校,同時也把艱苦的條件賦予了老航校。
常砢現任東北老航校研究會會長。他介紹,1946年3月1日,中央在通化成立了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任命他父親常乾坤為校長。當時,共有搜集到的各類飛機120架,飛機發動機200多臺,經過修理有30至40架飛機可以使用。草創未就,國民黨軍隊向東北大舉進攻,學校被迫緊急轉移至牡丹江海浪機場。
老航校從空中和地面由通化遷往牡丹江,『火車行進到老爺嶺山坡,一個火車頭無法拉動列車繼續前進,必須有另一個車頭掛在火車尾部同時向前推,纔能翻越老爺嶺。但在荒山野嶺無法找到火車頭,於是大家就都下了火車,一起喊著口號用雙手去推火車。就這樣,火車一點點向前移動,大家被汗水和塵土弄成了大花臉,像是從地下鑽出來的挖煤工。這列火車拉完一趟,又掉頭拉第二趟、第三趟,直至把所有物資器材拉上老爺嶺。』常砢一邊指著牆上掛的『世界奇觀人推火車』圖片一邊說,當時,老航校條件艱苦,給飛機輪胎打氣只能用『氣管子』,幾架飛機共用一副螺旋槳……但在這種條件下,老航校人還是自力更生,飛行教員訓練班、飛行訓練班甲乙班、飛行一期機械班先後開班。
除了物資,教學也面臨很多難關。來到牡丹江後,老航校開始研究教學問題。常乾坤等親自動手,與教官一起,自編《航空學教程》《飛行原理》等30多種教材和參考資料,解決教材問題。但無論是飛行學員還是機務學員,學習航空理論都有很大困難。盡管強調以實物教學為主,但一些最基本的航空理論基礎知識還是非學不可。大家用背包當凳子,膝蓋當桌子,並開展學習互助活動,文化高的主動當『小教員』,三三兩兩在地上寫著公式,談論定律,大家廢寢忘食,循序漸進突破了文化難關。
『航校的飛行教官中,有國民黨空軍起義人員也有日籍飛行員,語言上有障礙。』常砢說,由於中日語言不通,給學習掌握飛行技術和機械維修帶來了很大困難。剛開始,日本教員不會說中國話,常用手勢來示意。在空中飛行,轉彎坡度是多少,日本教員在後艙拍拍學員的頭,然後伸出左手,一個手指頭表示轉彎坡度是15度,以此類推。就這樣,逐步克服了語言不通的困難。

逆風起飛
飛行是勇敢者的事業,時時處處都隱伏著風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老航校人為了心中的夢想,不惜獻出自己的青春。
在人民空軍搖籃紀念館開館前一晚,66歲的白玉從北京趕來做志願服務,給展館拖地、擦玻璃……從一樓到二樓,她帶著記者走得輕車熟路。
白玉是中國航空史上用酒精代替汽油飛天的第一人——白起的孫女。『汽油是飛機的血液,沒有血液的飛機就是一架死機。當年汽油緊缺問題,變成了航校存亡的關鍵。為了能夠讓航校辦下去,我爺爺正式向學校領導提出建議,試驗用酒精代替航空汽油。』說起爺爺的故事,白玉激動不已。

吉翔烈士之子吉廷儉,在父親銅像前駐足許久。
開館當日,85歲的吉廷儉在兒子的攙扶下,站在吉翔銅像前久久不肯離去。吉廷儉告訴記者,他專程從山東趕來,吉翔是他的父親。1946年,吉翔任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飛行科科長。6月7日吉翔駕駛飛機實行教學,但因飛機過於老舊,發動機在空中出現了問題。飛機失速墜毀在海浪機場,吉翔當場犧牲。『後來,航校為父親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追認他為中共黨員,安葬在牡丹江鐵嶺河南山烈士陵園。』
『航校經過幾次飛行事故和幾個月的訓練消耗,到1946年七八月份,再沒有可用初、中級教練機,無法組織飛行訓練。』東北老航校研究會黨委書記李仁敏介紹說,當時,校長常乾坤認為,增加地面練習和教員帶飛時間,是可以直接用『九九高教』訓練學員,安全也可以保證,他的意見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第一批直上「九九高教」的是一期甲班,這是我們在艱苦環境中迫不得已走出的一條路,由此也創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跡。』
1946年7月21日上午10時左右,駕駛飛機的學員吳元任,在此之前他在高教機上只帶飛了12個小時。飛機在機場上空盤旋了幾分鍾後,以一個輕盈的三點著陸,穩穩地停在了跑道上。整個機場沸騰了!緊接著,第二架、第三架飛機也陸續飛上了藍天。
中國空軍終於奮力起飛了!隨著形勢的向好發展,1949年3月下旬老航校由牡丹江遷往長春,訓練規模和開設期班也隨之擴大。1949年5月,東北老航校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並在沈陽、齊齊哈爾、牡丹江、長春、公主嶺機場修建氣象臺和對空指揮塔臺。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隆重舉行。下午4時,空軍閱兵指揮部接到受閱飛機起飛的命令,17架雄鷹拔地騰飛,先在北京東郊通縣雙橋上空編隊集合,盤旋待命。4時35分,空中受閱機群接到分列式開始的命令,受閱機群排著整齊的隊形,由東向西飛往天安門,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
這是人民空軍的第一次檢閱飛行。檢閱機群通過天安門上空時,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仰望機群,頻頻揮手。匯集在天安門廣場的群眾歡呼雀躍,整個天安門廣場宛如一片歡樂的海洋。

賡續傳承
從蹣跚起步到翱翔藍天,東北老航校是人民空軍的起飛地,是人民空軍的搖籃。從東北老航校走出來的飛行學員們,也從最初的零基礎,突破重重難關,成長為祖國藍天的捍衛者。
1949年11月18日,根據中央軍委『先辦航校、再建空軍』的指示,我軍先後成立了7所航空學校,老航校的骨乾力量陸續輸送到各個航校。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此時的老航校已經在祖國大地上開枝散葉,點起星星之火,以老航校為搖籃,人民空軍全面建成。
1950年9月,美國侵略朝鮮,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剛剛成立的人民空軍派空四師十團二十八大隊首批赴朝參戰,該部飛行員全部是東北老航校畢業學員。他們面對的是以美國為首『聯合國軍』1200多架戰機和人均飛行時間1000小時以上的飛行員。而當時志願軍空軍,只有作戰飛機不足300架,飛行員平均飛行時間100多小時。面對強敵,東北老航校學員發揚敢打敢拼的戰斗精神,提出『出奇制勝,近戰殲敵』的空戰戰法。1951年1月21日,二十八大隊在大隊長李漢率領下與美軍編隊遭遇,人民空軍首場空戰,李漢擊傷敵機。1951年1月29日,李漢擊落敵機,這是人民空軍第一次在空戰中擊落敵機,這一天也永遠地載入世界空戰史冊。
初戰勝利,老航校威名遠揚,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乃至全國人民。此後,老航校的飛行員們不斷地在朝鮮戰場上創造以少勝多、擊斃美軍王牌飛行員的奇跡,凡參加抗美援朝的東北老航校畢業學員人人都立有戰功。
『重鑄中華榮光,我輩義不容辭』『長大後,我也想成為你』……人民空軍搖籃紀念館開館當日,牡丹江的小學生們紛紛趕來參觀學習。他們在歷史和現實的交織碰撞中,不知不覺地在內心深處埋下了一顆稚嫩的航空報國之種,孩子們表示:『我們有責任肩負老航校先輩們重托,在空天之路上奮勇前行。』
既是受教者,也是播火者。
聽見孩子們擲地有聲的承諾,現場,老航校後輩們也是感慨萬千:人民空軍搖籃紀念館建的太有意義了!它不僅是牡丹江的中小學生研學基地,更是牡丹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孩子來此追尋老航校精神。這裡是人民空軍搖籃的真實見證,更是孩子們夢開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