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鶴崗市區內的前進溝由過去的臭水溝『變身』為城市公園。(資料圖片)
黑龍江省鶴崗市,因煤而生、因煤而興,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煤城』,城市生態一度受到嚴重破壞。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鶴崗如何謀求轉型發展?經濟日報記者深入當地采訪發現,通過堅持生態立市,推進城市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短短幾年時間,鶴崗實現生態環境提昇、城市面貌改觀、產業發展調整、百姓生活大變樣的華麗轉身。
『鶴崗的麻雀都是黑的』『不能穿白襯衫出門』『家裡幾天就落上一層厚厚的煤灰』……這是人們對七八年前鶴崗的評價。『鶴崗水變清了,山更綠了,空氣更好了』『鶴崗很乾淨,滿眼都是綠色』『公園很多,老百姓休閑生活豐富多樣』……這些是人們對今日鶴崗的評價。
黑龍江鶴崗市作為一座地地道道的『煤城』,為何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該如何轉型發展?帶著這些疑問,經濟日報記者在鶴崗尋找答案。
棚改改出『潔淨美』
過去的鶴崗,城市不大,棚戶區卻不少。
棚戶區的形成有歷史原因。1914年,鶴崗發現煤炭。伴隨煤炭開采,也開啟了鶴崗城市化進程。鶴崗從湯原縣管轄的一個小鎮發展到縣城,後又發展成為地級市。大量外來人員湧入,煤礦周邊逐漸形成多個棚戶區。
由於鶴崗經歷過較長時期的粗放式發展階段,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保障方面歷史欠賬較多,連片的棚戶區成了鶴崗的『城市傷疤』。棚戶區內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私搭亂建、環境惡劣,嚴重影響鶴崗的城市形象。
煤城應該是什麼樣子?很長一段時間,鶴崗人給出的答案是『髒亂差、灰土塵』,如同煤炭的顏色一樣,仿佛整個城市的主色調就是黑色。
鶴崗最終能剩下什麼?這是一個嚴峻而現實的拷問。煤炭資源枯竭、生態環境破壞、城市缺乏吸引力,老煤城鶴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資源枯竭型城市要轉型發展,但如何轉、向哪裡轉?如何實現城市改頭換面?鶴崗抓住關鍵一招,充分利用國家棚戶區改造的政策機遇,下大力氣對棚戶區實施改造。
在南山區西山溝旁,69歲的市民劉桂蘭告訴記者:『原先有一大片棚戶區挨著西山溝,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垃圾遍地。』如今徹底改頭換面了,西山溝棚戶區已經完成拆遷,重修了河道、種上了綠樹草坪。
今年85歲的市民葛玉環,在棚戶區生活了60個年頭,2018年搬進了位於南山區的時代雅居二期棚改新房。『1958年,我和老伴從山東來到鶴崗,老伴成了一名煤礦工人。當時我們沒有房子,就找地方搭了兩間草屋,後來在原址上蓋成了磚房,直到2018年纔搬遷到新房。』葛玉環告訴記者,當時很多在煤礦務工的外來人員都是自建房屋居住。
從平房到樓房,老百姓生活變了樣,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昇。『住上了寬敞乾淨的新房子,水、電、氣、暖一應俱全,生活非常便利,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葛玉環動情地說。
大量棚改新房的保障供應,讓鶴崗棚戶區百姓的住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鶴崗市住房保障服務中心的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棚戶區改造已累計完成拆遷安置110407戶,基本完成主城區的棚戶區改造工作。
棚改改出了鶴崗轉型發展新天地,拓展出城市發展新空間。鶴崗在棚改空地上得以除舊布新、留白增綠,完善城市功能,提昇城市形象。從煤礦棚戶區到采煤沈陷區棚戶區、城市棚戶區改造,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一條條寬闊道路貫穿街區、一個個公園廣場成為市民休閑勝地……『潔淨美』的鶴崗正刷新人們對煤城的印象。
環境治理顯成效
碧水藍天曾經是鶴崗百姓的奢望。
當地有過這樣一句話:鶴崗有兩難,『氣難』和『水難』。『氣難』在於,鶴崗曾有上萬個棚戶區小煙囪和小鍋爐向外直排煙塵,很少能看見藍天。『水難』在於,生活污水、工廠廢水直排河道,導致流經城區的『兩河十四溝』黑臭水體橫流。棚戶區臨河而建,建築物侵佔河道、垃圾堵塞河道,河道泄洪能力嚴重下降,雨季棚戶區經常被淹。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鶴崗老百姓也盼望著能早日重見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國家有要求,百姓有期盼。鶴崗只有通過生態立市樹立起新形象,纔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但資源枯竭型城市環境治理面臨的共同難題是歷史欠賬多,資金缺口大,鶴崗如何解決資金來源問題?
為此,鶴崗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2018年成功申報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共獲得資金9.41億元;此外,鶴崗市級自籌資金7.17億元。
『氣難』如何解決,還藍天於民?『通過棚戶區改造、燃煤設施淘汰改造和集中供熱並網改造,10多萬戶家庭的小煙囪消失不見,10蒸噸以下燃煤小鍋爐也被全部取締。全市70餘戶煤炭采選企業實施防風抑塵改造,取締「散亂污」企業19家。』鶴崗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楊光輝告訴記者,困擾鶴崗多年的煤煙型大氣污染和煤炭采選業揚塵污染基本得到治理。
數據顯示,2020年,鶴崗市PM2.5均值下降至24微克每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50%;空氣優良天數達98%,其中優秀天數佔全年的65%。藍天白雲下,鶴崗人終於可以盡情呼吸。
『水難』如何解決,還碧水於民?沿河棚戶區密集是造成水體黑臭的主要原因。2018年,鶴崗向56公裡的城市黑臭水體『宣戰』,啟動『兩河十四溝清水秀岸綜合治理工程』。通過黑臭水體治理與棚戶區改造有機結合,優先拆除沿河兩岸棚戶區4146戶,騰挪出大片空地建設公園。修建堤岸、清理河道、鋪設污水管線,實現雨污分離,新建污水處理廠……
短短一年時間,鶴崗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顯著,實現由『黑』到『清』的轉變。2019年,鶴崗被列入全國第二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兩河十四溝』綜合治理技術總負責人薛學義告訴記者,鶴崗『治水』秉承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原則,采取PPP模式吸引民營資本參與治水,成功和中國水務集團開展合作,成立河流整治項目公司,負責前期的建設和後期的日常維護,保證河水『常治長淨,長制久清』。
鶴崗還打響『淨土保衛戰』,還淨土於民。他們對多片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采煤沈陷區綜合治理,清理固體垃圾,整地復綠。
在南山區礦山環境保護與修復項目區4號地塊,記者登上礦山頂部,看到滿眼綠色,新近種植的樹苗茁壯生長。鶴崗市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科科長龍冬冬告訴記者,區域內原為采煤沈陷區,矸石山、建築垃圾隨處堆積,地面塌陷和粉塵污染十分嚴重。『2019年,該地塊開始實施礦山環境保護與修復項目,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和煙塵、粉塵污染,全面改善了生態環境。』
短短幾年,鶴崗的河水變清了、河岸變美了、礦山變綠了、空氣變好了,昔日『龍須溝』變成市民親水樂園,昔日棚戶區變成景觀公園。走在天水湖畔、前進溝邊,綠樹成蔭、溪水潺潺、鳥語花香,隨處可聞歡聲笑語……日益變好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正讓老煤城煥發出新的光彩。
石墨『崛起』變亮色
早在2011年,鶴崗被國家確定為第三批25座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後,煤城轉型發展又面臨新形勢,應當如何推進?
當前,煤炭產業仍是鶴崗的支柱性產業,短期之內難以做到『去煤化』,但煤炭產業鏈可以變得更加綠色低碳。鶴崗積極推進煤炭采選業向煤炭精深加工轉變,做大做強『煤頭化尾』。
6年前,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以鶴崗市煤炭資源為依托,在東北地區投資興建的第一套煤化工項目——華鶴『3052』項目建成投產,年產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該項目總投資約39億元,要為鶴崗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中海石油華鶴煤化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廉學強說。
要走出一條不唯煤、延伸煤,產品精深加工,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基於這樣的判斷,鶴崗全力推進煤轉電、煤制焦、煤制氣、煤制肥、煤基多聯產五大產業鏈發展,並加快建設煤化工產業園,促進產業集聚,把做深做長煤炭精深加工產業鏈作為鶴崗經濟解困、城市轉型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煤炭產業向精深加工方向轉變的同時,鶴崗也在大力推進石墨全產業鏈發展。通過引進培育龍頭企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鶴崗力爭成為國內重要的石墨精粉生產基地與石墨深加工產業基地。
在蘿北縣雲山鎮,有『亞洲第一礦』之稱的雲山石墨礦正被露天開采,幾十臺挖掘機和卡車忙個不停。鶴崗石墨資源豐富,礦石量達27.86億噸,礦物量達2.54億噸,其中雲山石墨礦區是全球最大的單體晶質石墨礦集區。
2019年,中國五礦集團進駐鶴崗,整合雲山石墨礦區資源,取得統一采礦權,徹底解決了蘿北縣多年來『一礦多開、大礦小開』問題,提昇了鶴崗石墨資源開采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雲山石墨礦也被打造成為國內首家『5G+工業互聯網』綠色智能化露天石墨礦。
在雲山石墨礦生產調度中心,通過一塊屏幕,綠色智能采礦的實時場景盡收眼底。『我們通過鑽孔和現場傳回的爆破數據建立模型,由調度中心的5G智能通信系統指揮采礦現場精細化配礦;同時,動態監測下游石墨加工業企業的礦石庫存量,從而科學有序向下游企業提供品質高、穩定性強的礦石原料。』中國五礦集團所屬蘿北縣雲山龍興石墨開發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李增達告訴記者。
如今,鶴崗已擁有球形石墨、高純石墨、負極材料、動力電池等多種精深加工產品,正積極打造蘿北石墨和鶴崗石墨新材料2個產業園區,著力構建新能源材料、石墨烯材料、超硬材料3條產業鏈和綠色礦山建設協同發展的『3+1』產業發展格局。
聚焦『龍江千億級石墨產業集群』目標,鶴崗正把石墨產業作為促進高質量轉型發展最直接、最現實的產業加速推動發展,力爭到2025年,石墨及相關產業產值突破400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0%。
產業轉型牽動全局發展,從一業獨大向多元發展,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鶴崗正在摒棄原始粗放的生產方式,更加講求綠色低碳智能環保。推動產業綠色轉型發展,纔能真正實現煤城由『黑』向『綠』的轉變,鶴崗仍在探索實踐。
好生態贏得未來
汽車行駛在鶴崗開通不久的外環路上,青山環抱、郁郁蔥蔥,道旁新近種植的花草樹木錯落有致——煤城鶴崗真的變樣了。同行者告訴記者,鶴崗正在乾一件大事情——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實現城市由『黑乎乎』向『綠蔥蔥』的轉變。
鶴崗地處小興安嶺東麓,但老煤城『髒亂差』的過去,難以和森林城市沾上邊。與鶴崗臨近、地處小興安嶺西麓的伊春市,則被稱為『林都』,2個城市對比鮮明。
2017年,鶴崗提出生態立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目標,推動煤城綠色轉型發展。
在鶴崗人看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不在於得到一塊『金字招牌』,而是要樹立起煤城新形象,用生態為城市贏得未來。通過釋放生態環境在招商引資、文化旅游等產業中對各類生產要素的『磁力』效應,提昇鶴崗經濟整體競爭力,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
鶴崗憑什麼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他們給出的答案是:舉全市之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鶴崗牢牢鎖定『一城山水半城林』目標,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與棚戶區改造、兩河十四溝清水秀岸綜合治理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城區彩葉工程、綠色煤礦『一帶兩園』工程有機結合,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進建設。
一組數據顯示出多方努力:兩河十四溝清水秀岸綜合治理工程,綠化溝渠16條,河流兩岸綠化72.94公裡;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礦山修復面積900公頃,植樹120萬株;城區彩葉工程,栽植喬木13.8萬株;綠色煤礦『一帶兩園』工程,建設綠色煤礦23家……
如今走在鶴崗街頭,綠樹成蔭、滿城綠意。16支水脈串聯起23個城市公園,山水環繞、鳥語花香,形成了極具鶴崗特色的水岸景觀、生態景觀、文化景觀、城市景觀。『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美好願景正在實現。
在天水湖公園,記者隨機采訪了多位市民,都對鶴崗近些年的變化嘖嘖稱贊,『鶴崗一年一個樣,在外的鶴崗人回來都不認識家鄉了』『不敢相信煤城也能有如此好的環境』『鶴崗教育和醫療都不錯,如今城市更加有吸引力了』……
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壓力更大、任務更重、困難更多,但鶴崗沒有選擇『躺平』,而是堅持生態立市,推進城市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短短幾年時間實現城市面貌大變樣。鶴崗,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交相輝映,正釋放出煤城綠色轉型發展的無限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