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予我親愛的哈爾濱同鄉——瓦連金娜·哈連科,2014年5月23日於鄂木斯克市』。這是一位名叫瓦連金娜的鄂木斯克老人,在自己創作的《現在我在西伯利亞生活》小詩集內頁上寫給我的贈言。而我今天要講的故事,就從這位八十多歲的鄂木斯克老婦人開始。
2014年5月23日,由於工作原因,我們工作組一行來到鄂木斯克州訪問。得益於當地政府的精心安排,我們有幸結識了像瓦連金娜這樣一群特別的鄂木斯克老人。他們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哈爾濱出生,父輩曾參與中東鐵路哈爾濱路段的建設管理工作,這些老人們跟隨父輩在哈爾濱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後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陸續回國。可以說,正是像瓦連金娜老人這些旅居哈爾濱的俄羅斯僑民,同其他國家僑民一樣,參與並見證、開創了哈爾濱的城市發展歷史,為這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為哈爾濱日後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瓦連金娜老人告訴我們,如今在鄂木斯克州,同她一樣有著旅居哈爾濱經歷的老人總計有一百五十位,他們自稱是『鄂木斯克哈爾濱人』,將哈爾濱親切地稱作是他們的『故鄉』。為了歡迎工作組的拜訪,鄂木斯克哈爾濱老人們按照俄羅斯民族的習俗,用面包和鹽熱情地歡迎了我們,還親手為我們制作了滿滿一桌可口美味的點心和餡餅。席間,鄂木斯克哈爾濱老人們深情地向我們講述了在哈爾濱生活的難忘點滴,回憶了在那段旅居哈爾濱的艱苦歲月裡當地居民給予他們的無私關懷和幫助,詢問了當年的炮隊街(今通江街)、『神樹』(今友誼宮正門前的古樹)是否依然還在。這些鄂木斯克哈爾濱老人們大多還記得漢語和哈爾濱方言,講到動情處,老人們用漢語哼唱起了不為我們所知的那個年代的老歌,悠揚的歌聲承載著老人們對哈爾濱這個故鄉的深深眷戀和濃濃思念,讓我們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

懷揣著思鄉之情,鄂木斯克哈爾濱老人們自發成立了鄂木斯克哈爾濱僑民社團,並且在個人收藏的當年旅居哈爾濱時期的相關物品、紀念品、老舊照片,以及保存的老哈爾濱相關資料基礎上自籌建立了『教育博物館』。老人們激動地介紹道,2006年,教育博物館的部分展品得以在第十七屆哈洽會期間展出。2007年,應哈爾濱市政府邀請,包括瓦連金娜老人在內的鄂木斯克哈爾濱僑民社團的部分代表,時隔半個多世紀再次回到了令他們魂牽夢繞的故鄉——哈爾濱,尋找當年生活的足跡。
曾記得2006年第十七屆哈洽會期間,當時作為哈洽會實習生的我和我的同學們,曾在展會現場參觀了教育博物館的專題展覽。人生際遇的變幻多端和不可預測恰恰體現在,那時的我怎樣也不會想到,多年後的今天,能夠有幸與這些鄂木斯克哈爾濱老人們面對面地交流,恰如老人們旅居哈爾濱的難忘經歷一樣,既是他們生命中的偶爾,又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中蘇、中俄人民友好交往史上的必然。
在工作組同鄂木斯克哈爾濱老人們臨別之際,瓦連金娜老人在她贈予我的小詩集內頁,寫下了本文開頭提及的那句簡短贈言。當看到她那布滿歲月痕跡的臉頰,長滿皺紋的雙手,因激動而顫抖的筆跡,還有她那悄悄劃過臉龐,滴落在詩集內頁的淚珠,我仿佛覺得時間永遠定格在了這一刻,耳畔回響的只有那顆對故鄉哈爾濱無比眷戀的心依然強有力跳動的聲音。雖然我努力不讓別人看出自己內心情緒的波動,可淚水還是模糊了視線……


人生短暫,歲月匆匆,美好時光常如白駒過隙。鄂木斯克哈爾濱老人們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和最難忘的時光都留在了哈爾濱,他們的特殊經歷成為哈爾濱城市歷史中最值得珍藏的一頁,同時也為中蘇、中俄人民友好交往史寫下最濃重的一筆。
在工作組一行訪問鄂木斯克州之際,正值俄總統普京剛剛結束訪華,中俄兩國元首在上海會晤期間發表了聯合聲明,向世人宣告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進入新階段。我不禁在想,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發展,固然得益於兩國領導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但更重要的是,那種根植於兩國人民內心深處的友好情感成為了中俄睦鄰友好關系最牢固的基石。鄂木斯克哈爾濱僑民的經歷,是中蘇、中俄兩國人民友好交往史的縮影。
當淚水浸濕我眼眶,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鄂木斯克哈爾濱老人們對旅居哈爾濱歲月的深深眷戀,同時又不禁在思考,當我人至暮年,又有什麼值得去懷念?我想起了那段在駐葉卡捷琳堡總領事館工作的日子。作為奮斗在外事工作崗位的年輕乾部,唯有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將根植於我們祖輩父輩內心的深厚情感和中俄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傳承下去,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推動發展中俄兩國地方友好交流與合作,纔不辱一名對俄外事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也無愧於自己作為一個在這座與俄羅斯有著不解緣分的城市出生並長大的哈爾濱人。

謹以此文,獻給那一百五十位鄂木斯克哈爾濱老人們,以及那些居住在俄羅斯其他地區,曾旅居中國的俄羅斯僑民們。真心祝願他們幸福、快樂、長壽,也祝願中俄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如同起源於中國境內,流經俄鄂木斯克州,最終注入鄂畢河的額爾齊斯河河水一樣,涓涓流淌,生生不息……
作者: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歐亞處四級調研員 原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