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龍江模式』的答案?黑土肥了 農民富了
2021-08-05 14:34:00 來源:龍視新聞聯播公眾號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黑龍江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分區治理,初步構建了黑土保護『龍江模式』。系列報道《『龍江模式』的答案》帶您看『瘦弱』黑土地的增肥『良方』。

  記者李琳:這裡是龍江縣全國黑土地保護試點項目區的一塊地,在以前這片地種的是玉米,通過多年的保護性耕作,黑土的質量不斷提昇,地變得『更有勁』了。從去年開始,這片地種上了胡蘿卜、白菜等經濟作物。像我腳下的胡蘿卜跟不保護性耕作的地塊相比,每畝地要增產4000多斤。

  去年,龍江縣的『蔬菜大王』尹波在這片黑土地保護試點項目區種了1000畝胡蘿卜,畝產相當於普通地塊兩畝半的產量,在這裡嘗到甜頭後,尹波再也不想去別的地兒種了。

  六年前,眼前的這片地因為太『瘦』,是誰都不想碰的『燙手山芋』。龍江縣地處松嫩平原的生態脆弱區,一半是坡耕地,十年九旱。為了抗旱保水、增肥黑土,當地將玉米秸稈均勻覆蓋在地表,第二年直接播種,配合有機肥和中耕深松。秸稈『做被』,曾經不受待見的地越養越好,竟成了農民們爭搶的香餑餑。

  龍江縣農業農村局項目計劃管理股股長朱吉學:龍江縣黑土地保護項目從2015年實施到現在,耕層厚度提昇了9厘米,有機質提昇到5.8%,地力提昇了0.65個等級,保護性耕作面積佔全縣的20%。

  目前這種保護性耕作模式正在黑龍江松嫩平原西部風沙乾旱地區大面積推廣,使黑龍江10%的黑土表層不退化。在距離龍江縣450公裡外的巴彥,黑土瘦弱的癥結所在是黑鈣土,因為黑土中有一層鈣化層,成為農作物生長的障礙,不過今年這裡的作物卻長得格外強壯。

  在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通過近三年的黑土地保護工作,今年這裡的大豆也將迎來豐收年。放眼望去,大豆長得是又齊又壯,每畝地預計增產50斤左右。

  巴彥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土肥站站長倪鳳君:咱們現在看這土壤,一捻就碎了,之前的時候你都捻不動。再看耕層的厚度,現在基本上是一鍬深。

  『身強體壯』的秘訣在於當地連續三年將秸稈、有機肥、土壤調理劑一次性深翻,使障礙性土壤得到改良,這項措施更是全國首創,使每千克土壤表層有機質增加3.5克,大豆、玉米分別增產15%和12%以上。

  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韓曉增:像白漿土這樣具有白漿層或黑鈣土具有鈣化層這樣有障礙性問題的土壤,主要是解決這個障礙問題,在秸稈還田的同時還要增施有機肥,再加土壤調理劑,快速改良這些有病的土壤。

  巴彥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偉氡:將來想通過種養循環這個項目的實施,摸索一套符合巴彥實際的保護模式,力爭在『十四五』期間,讓黑土地保護面積達到50萬畝以上。

  陳偉氡的夢想不久就會成為現實,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中提出了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到2025年,黑土地保護示范面積將從現在的2000萬畝擴大到1億畝。

  省農業農村廳環耕站站長馬雲橋:緊緊圍繞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的目標任務要求,建設30個萬畝以上的『龍江模式』示范區,深入探索實施『田長制』,加快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和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的制定修訂工作,盡快出臺黑龍江省耕地保護工作實施方案和『十四五』規劃,持續加力落靠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

  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分區治理是『龍江模式』的一大特點,針對坡耕地、障礙型黑土、風沙乾旱區,龍江模式都開出了『治理藥方』,黑龍江典型中厚層黑土佔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也是黑土保護的主戰場,龍江模式的治理效果怎麼樣?下一期繼續帶您探索黑土保護『龍江模式』的答案。

責任編輯:楊禹

【專題】黑龍江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