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9日訊(記者 杜筱)2021年8月19日是第四個中國醫師節,中國醫師以自己的力量構築起守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堅固防線。在中國醫師節即將到來之際,為進一步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昇華衛生健康崇高職業精神,在黑龍江省衛生健康委的組織下,記者來到坐落在哈爾濱道外區的伍連德紀念館,重溫英雄壯舉,致敬抗疫先驅。

伍連德(1879—1960年),字星聯,祖籍廣東臺山,中國著名預防醫學家、醫學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際著名衛生防疫專家。他為中國現代醫學衛生防疫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伍連德精神內核,即從1907年到1937年回歸祖國的30年間裡,對伍連德在祖國衛生防疫事業開創進程中的一切以祖國利益為重的赤誠愛國主義精神、自強自立的創業創新精神和救死扶傷、奉獻摯愛的人道主義精神的統一。
彰顯主權,赤誠的愛國主義精神
伍連德作為馬來西亞華裔,1907年受聘於天津陸軍軍醫學堂,1910年臨危受命,北上哈爾濱抗疫結束後,他認識到邊境檢疫的重要性,積極與國內醫學界權威人士演講著文,且上書政府,請求直陳國際聯盟衛生組織促成我國海港檢疫權事宜。直至1930年,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終於在上海外灘設立,由伍連德出任處長,他主持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海港檢疫章程》,結束了由西方列強掌握我國海關檢疫權長達57年的歷史。

篳路藍縷,不懈的自強創業精神
伍連德作為第一個獲得劍橋醫學博士學位的華人、細菌學家,積極投身於中國的衛生防疫、檢疫、醫學教育、醫院管理和醫學交流的自強創業中,創下了一系列的『首次』與『第一』。他創辦中國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撰寫第一部《中國醫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常設防疫機構東北防疫事務總處創始人(1912)、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候選人提名的華人等。
他先後在全國各地創建了20多所醫院和醫學院,包括哈爾濱醫科大學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並參與北京協和醫院的建設。他發起建立中華醫學會,擔任第一、二屆會長,創刊《中華醫學雜志》。伍連德著眼於民生與醫學,以醫療衛生、國民健康和醫學教育為切入和支橕,旨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臨危不懼,崇高的救死扶傷精神
1910年末,東北爆發肺鼠疫,他臨危受命,緊急擔任『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巡回於疫情隔離區和郊外火葬場,解剖屍體,組建各級防疫組織、對病人及疑似病人實施隔離、對疫區進行消毒等防疫措施;采取隔斷交通,阻止疫情隨人流傳播;發明並大規模使用口罩,有效阻擋飛沫傳染,他是中國首個發明口罩的醫學家。他創立的防疫模式為整個東北乃至全國提供了模板,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例以科學防疫專家實踐與政府行為相結合,有效控制大型瘟疫的行動。
1919年、1920年、1926年、1932年,伍連德又分別組織撲滅了在東北、上海等地爆發的肺鼠疫和霍亂。伍連德支援抗疫、行醫濟世,以高超的醫術踐行著善的理念、善的倫理、善的價值,深刻詮釋了作為醫者崇高的醫學使命感和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
伍連德為撲滅鼠疫做出永垂史冊的成就,為發展我國醫學教育和衛生事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可以說,伍連德開啟了中國現代防疫醫學先河,因此被稱為『中國防疫第一人』,也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聞名的最傑出的中國醫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