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我考入呼倫貝爾學院俄語系。自此,俄語走進我的生活,照亮了我的未來。這四年時間裡,我與越來越多學習俄語的同學相結識,頗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對我而言,不是自己選擇了俄語,而是俄語選擇了我。她包容了平凡普通的我,使我領略到不僅有普希金筆下對俄國苦難歷史的回顧與頌揚,還有俄羅斯熱情洋溢、永不認輸、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這一切好像等待開采的寶藏,吸引著我不斷渴望去了解學習更多。

回望自己的俄語學習道路,離不開每一位俄語老師的諄諄教誨。大學期間,我的俄語外教老師葉蓮娜是一位俄羅斯女孩。身材嬌小的她總是穿著很高的高跟鞋,梳著精致的發型,穿著更是一塵不染。圓圓的小臉上鑲嵌著藍寶石一般的雙眸。微笑時,眼角彎彎,嘴角輕揚,生活中一副天真浪漫的模樣。
課堂上,她嚴謹務實,小小的身體裡似乎蘊藏著不竭的能量。她總是在黑板上認真地書寫美麗的俄文字母,那樣優美卻又充滿力量。讀寫時她更會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糾正我們的發音。稍有瑕疵,就會『啊呀呀咦!』地感嘆個不停,直到我們說出正確的發音,她纔會露出肯定的笑容。
平時的她有著與生俱來的藝術氣質,能歌善舞的她身上洋溢著自由和希望。我們一起唱最經典的喀秋莎,過最傳統的復活節,看最好笑的俄文片,品最傳統的俄餐……那段時光,充實又快活。我們因俄語結識,毋庸置疑,俄語也成了我與葉蓮娜老師聯系的紐帶。在她身上,我不僅深刻感受到了俄羅斯人的頑強和對美好生命的無限熱愛,還有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態度。
大學畢業那年,葉蓮娜老師突然得了重病。美麗動人的她一夕之間遭受了病魔的折磨。但很快,所有師承於她的學生,自發地成立了微信群,共同籌款為她治療。在學校師生和社會人士的幫助下,我們共籌得數萬元善款,並全數捐給了葉蓮娜老師。現在,雖然她仍在療養中,但是我相信,鐫刻在葉蓮娜老師骨子裡的頑強,一定會幫助她抵抗病魔,重拾健康。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大三時我選擇了赴俄交流學習一年,在俄羅斯的一年,讓我對俄語,對俄羅斯人,對俄羅斯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市,我領略了俄羅斯文化的渾厚,欣賞了西伯利亞的自然風光,感受到俄羅斯人的熱情和陽光。在俄羅斯的一年,我真正地理解了Делу время, а потехе час(勞逸結合)這句俄語諺語的意義。在這裡,課堂上,我們細細品味俄羅斯語言文化,品讀文章、學習歷史、制作手工。生活中,我與同學體驗了西伯利亞的千裡冰封,秋季賽跑、冬季滑雪、近郊游玩、遠途旅行……在這個過程中,俄羅斯文化不再是單調的課本知識,而是在我的腦海裡逐漸變得立體生動,變得生機勃勃。


時光荏苒,美麗也許會凋零,但對俄語的熱情卻不會散去。俄語教會我的,既是知識的洗禮,也是文化的交融,更是兩種民族情感的深刻溝通。一滴水是渺小的,但是卻可以匯聚成汪洋大海;一個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但我相信,在萬千俄語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必將讓中俄友好之船揚帆起航,乘風破浪!
2021年3月,七臺河市的春風吹進了我的心田,我也在此地真正生根發芽。葉蓮娜老師嚴苛的教學態度,成就了今天的我。在這裡,我開始學以致用,憑借自己的俄語技能投入到充實的外事工作中去。
我的第一項工作任務是向七臺河友好城市——俄羅斯阿爾喬姆市長郵寄新年祝福郵件。短短三頁紙,看似簡單,但卻承載著人與人、市與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真摯友誼與誠心祝福。由於國際郵寄的速度很慢,當我接到俄方答復電話時已經是二月下旬。雖然錯過佳節,但祝福如約而至。雖遠隔千裡,我仍能感受到對方外事人員的欣喜和感動。盡管中國新年與俄歷新年不同,但大家都共同期待未來彼此間友誼更上一層樓。雙方約定,未來將進行更加密切的合作和友好往來活動。
每每回想起我的『俄語』緣,我都為自己身為中國人而無比自豪。正因為祖國對於俄語專業人纔的培養和支持,我纔能有機會去做更好的自己,體驗到更精彩的閱歷。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便只顧風雨兼程。我將把這份感恩化作投入祖國外事工作不竭的動力源泉,繼續保持對俄語的熱愛,也會把這份愛融入我的工作中,為外事工作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不斷努力成為中俄友誼的傳承者,維護者,推動者。
作者:七臺河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外事服務中心翻譯陳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