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追憶季塔連科院士
2021-08-19 16:02: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我在自己的學術和教學工作中,有不少機會到蘇聯和俄羅斯從事學術進修和交流,也與俄羅斯的一些學術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因此與不少俄羅斯漢學家有交往,有工作聯系。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他們高度的敬業精神,他們在各自研究領域的專研精進,令人動容。

  第一次見到季塔連科,其偉岸的身軀,如炬的雙目,讓我聯想到古今兩個人。今人,鋼琴家馬楚耶夫。我在莫斯科大學文化宮聽他的音樂會,旁邊一長者對我說:『馬楚耶夫,高個頭,真正的西伯利亞人!』季塔連科與馬楚耶夫,都是西伯利亞人,都是高個頭,都熱心社會活動。古人,就是彼得大帝。大帝身長2.13米。季塔連科與彼得大帝,身高都超乎常人,富有遠見,更不乏推進事業的堅定性。

  季塔連科1985年就開始任所長,他功勛著卓,從在上世紀90年代到新世紀的前10年,他作為主編,率領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數十位漢學家編撰了一套6卷本的漢學巨著《中國精神文化大典》,這套書獲得2011年俄羅斯國家科學技術獎。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作為中國國家主席首次訪問俄羅斯時,專門安排了會見漢學家和學漢語的學生。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精神文化大典》高度贊賞:前幾年,俄羅斯科學院出版了6卷本《中國精神文化大典》,全面詮釋了中國5000多年博大精深的文化,集中體現了俄羅斯漢學研究的成果。

  2013年—2014年,我在莫斯科與季塔連科有了比較深入的接觸。一次我們在他的辦公室長談,他忘了開學術委員會的時間。秘書提醒他,我告辭後,來到接待室,等著開會的滿屋東方學學術精英讓我目眩,我連聲說抱歉。

  季塔連科告訴我:很多位中國老師、蘇聯老師對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1954年他在莫斯科大學語文系二年級學習時,讀到了俄文版的《道德經》、《陰符經》,他很喜歡,就想學習中國哲學。於是給郭沫若寫信,說要學習中國哲學。令他沒想到的是,郭沫若先生居然回信了。郭沫若在回信中鼓勵他,希望他學古漢語。

  季塔連科對我說,周恩來總理1957年訪問蘇聯,希望蘇聯派學生到中國學習。他與55名蘇聯學生作為第一批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北京大學請任繼愈和馮友蘭兩位先生指導他學中國哲學。任繼愈把他自己的研究墨子的著作送給他,他研讀後很喜歡,就下決心要研究墨子。後來,機緣巧合,他轉學至復旦大學。復旦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對他非常友好,親切地稱呼他為『米沙同志』。現在復旦大學哲學系的外國留學生的名錄中還寫著『米沙同志』。我把季塔連科講述的故事寫成了《『米沙同志』——季塔連科訪談錄》,2014年3月的《人民日報》還發表了此文。

  後來,我們陸續聽到季塔連科先生身體有恙的消息,因此也經常祈願他戰勝病魔,能在莫斯科主持『中國與俄羅斯:文化對話』論壇。豈料,2016年2月25日傳來他駕鶴西去的信息。驚聞噩耗,我夜吟七律一首,不計工拙,遙祝他走好:『季氏俄農八尺郎,《陰符》乍讀輒愉慷。未名受教游燕趙,復旦從師慕漢唐。沈醉墨家兼愛贊,殫思孔聖以仁揚。十年督勵書宏典,未竣華言恨參商。』我也應約在《光明日報》發表了《緬懷中國文化傳播家季塔連科》,表達自己的哀悼之情。

  官網公布了我的唁電,也轉發了這篇文章。『未竣華聲恨參商』,是說我們還沒有完成《中國精神文化大典》的中文翻譯任務,他就遠游道山,與我們作參星商星之隔,怎不令人哀傷。

  現在可以告慰季塔連科先生在天之靈的是,我們課題組70多位成員,矻矻終日,兀兀窮年,積八年之力,終於完成了《中國精神文化大典》的翻譯。在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下,《中國精神文化大典》的中譯本正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

  季塔連科院士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寄語俄羅斯漢學家:『要向人們展示俄中文化的交響樂。我開始的事業,你們要繼續下去。只是你們要堅韌,對智者的遺言要聽取,記住並加以施行。』

  我相信,中俄文化的交響樂將會在一代代中俄人民演奏下去。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劉亞丁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