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7日訊(記者 孫英鑫) 27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兩周年』新聞發布會。會上,中共綏芬河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王鐳就綏芬河片區在制度創新取得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王鐳表示,綏芬河片區是全國唯一的縣級片區。兩年來,圍繞服務國家沿邊開發開放,累計探索形成83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19項為全國首創。在推動『貿易』、『產業』、『合作』、『服務』四個轉型的改革創新實踐中,片區吸引和集聚了佔全市78%的企業,為全市貢獻了73%的稅收和91%的貿易額,片區每千人擁有市場主體222戶,高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
一是圍繞國家戰略,建設開放平臺體系,中俄合作更深入。強化『自貿區』與俄羅斯『自由港』的融合發展。對標國際經貿規則,引導企業在俄投資70個項目、7個境外園區,涉及農業、林業、漁業等領域,帶動中俄合作海外倉和離岸加工業發展。
二是暢通國際循環,建設口岸通道體系,貿易通關更便利。綏芬河擁有兩個國家級一類口岸,實現了借船出海、通海達洋,與國內16個沿海港口建立了內貿貨物跨境運輸體系。特別在疫情期間,綏芬河自貿區扛起了『打通內循環、暢通外循環』的『口岸擔當』,1至7月份口岸過貨量佔全省陸路口岸97.6%。上半年,外貿總額佔全省自貿試驗區54.9%。
三是發展新興業態,建設商貿流通體系,貿易方式更多元。將自貿創新延伸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每個角落,形成『自貿+』發展模式。例如,『自貿+跨境電商』,實現了『1210』保稅備貨進口和『9610』跨境電商出口,快遞發寄量居全省縣域首位。『自貿+互市貿易』,建立了邊民合作社和全國首家鐵路互貿交易市場。互貿交易佔全省85%,成為全國互貿往來國家最多的自貿片區。
四是參與國際分工,建設產業支橕體系,市場主體更活躍。1月至7月新設企業增長76%,外資企業較去年增長4倍;上半年利用外資較去年增長了67%,利用內資超過前兩年的總和。3個省百大項目總投資完成率82.2%。與鹽田港、比亞迪、中國貨運代理協會、龍江交投、龍江建投、龍江金投、龍江農投等國家、省行業龍頭企業深入對接,與廈門建發、象嶼等合作的一批項目積極推進。發展形成了『5+5』的產業發展格局,即木業、糧食、水產、中藥材、清潔能源等五大生產加工型產業,以及物流、醫養、會展、旅游、金融等五大服務貿易型產業。
五是立足便民利企,建設服務創新體系,管理理念更優化。打造有『溫度』的自貿區,在剛剛發布的全省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中,包容普惠性創新等5項指標在全省縣域排名首位。在管理現代化方面,建立了『涉外公證、涉外調解、涉外法援』服務模式,創建了全省首家涉外商事調解中心。提昇數字服務水平,上線運營了『綏意辦』APP線上服務窗口,建立了大數據應急保障平臺及國有資產資源儲備數據庫。在投資自由化方面,建立了外商准入負面清單,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壓縮50%。在金融國際化方面,首次在全國推出了俄籍自然人及代理人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利用CIPS系統開展了對俄跨境本幣結算,首次在全省開展了區塊鏈平臺貼現融資等19項創新。跨境結算業務增長45.3%。在通關便利化方面,通關效率提昇了67%。
王鐳介紹,下一步,將探索『量體裁衣』、『量身定制』的個性化政策,不僅要發揮綜合保稅加工優勢,構建自貿創新『政策特區』,通過互貿商品二級市場流通、離岸免稅、跨境電商保稅備貨線下自提等創新,努力實現全域免稅;而且還要構建以『貿易加工中轉港、國際物流樞紐港、進境商品免稅港、中俄金融服務港』四港為支橕的中俄邊境口岸城市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新時代中俄合作先行示范區,努力為我省建設協同發展先導區貢獻『綏芬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