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1日訊 8月23日下午,記者一行深入到饒河縣萬畝高效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園區,看到的是苗棚果園、稻穗搖曳,聞到的是習習果菜與稻花飄溢的馨香。
據園區工作人員介紹,這裡有著烏蘇裡江沿岸10萬畝和撓力河沿岸20萬畝的綠色水稻、高效玉米和非轉基因大豆等種植產品,擔負著帶動全縣綠色、有機、無公害農作物種植的重任。
『看,我們這萬畝園區裡稻田金黃,這裡種植有多種品質的水稻,那呈現出不同顏色的每塊稻田,代表著不同的水稻品種,通過實驗示范,我們要找出適合饒河農業發展的新品種,為饒河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奠定基礎。』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登高遠眺,領略著整個園區初秋的田園景色和豐收雛形。
這裡,是饒河縣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深挖耕地內在潛力,推出硬核『三農』發展戰略,助力『大美饒河』建設的一個側影。
這裡,一定也會是饒河未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展現。
『按照「堅決履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整治責任,鞏固提昇糧食綜合產能」「穩產量、優結構、提質量」的要求,緊緊圍繞夯實農業基礎、發展鄉村產業、促進農民致富的方向,引領全縣「三農」大發展,奔向苗壯糧豐、農富村壯、美麗和諧的新氣象』。
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十四五』開局之年,饒河縣為振興鄉村發展描繪出了新藍圖、走出了新路徑。
綠色引領——農業高質高效
『2021年,縣屬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136.5萬畝,其中水稻26.5萬畝、玉米69萬畝、大豆34.5萬畝、中草藥5.2萬畝、雜糧雜豆1萬畝……』
饒河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樹偉介紹說,通過科學選種用種、優化品種結構、調整種植結構,全縣農業生產大大增加了高蛋白高油大豆、高淀粉玉米、優質抗逆性粳稻等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優質糧食品種實現了100%的良種覆蓋率。
高質高效農業離不開農業技術的支持,饒河縣把科學技術應用作為實現高質高效農業發展的保障。
8月24日,記者跟隨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人員,深入到饒河農場第二管理區的農田,對大豆和玉米進行病蟲害調查。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植保站站長張楠介紹,如今全縣已完成了500個土樣化驗和施肥建議卡的發放工作,農業技術指導小組已開展下鄉指導30餘次,發放各種農業技術資料5000餘份,農業科技培訓1.2萬人次。同時在全縣所有鄉鎮共設立病蟲害監測點75個,為縣域農業生產提供了技術保障。據了解,饒河縣先後推廣了高蛋白大豆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大豆壟三標准化栽培技術、水稻大棚旱育秧綜合高效栽培技術、優質稻谷綜合配套栽培技術、億畝生態高產標准農田生產技術規程等技術,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入戶率、覆蓋率。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和還田率利用率分別達到93.74%和61.27%,年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達到80%以上,為推動綠色生態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積極推進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的綠色有機生產,是饒河縣實施『三農』新戰略的『硬核』措施之一。
依托縣域國家30萬畝綠色標准化原料糧生產基地,饒河縣進一步加大了『兩品一標』和農產品質量宣傳力度,健全了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嚴格控制糧食生產基地的化學投入品使用,打出綠色牌,打響有機牌。截至目前,全縣擁有綠標企業達到9家,綠標產品達到了17個。
為切實保障糧食安全,著力提昇糧食產能,推進高標准農田、大豆油料基地項目建設,全縣新建高標准農田今年達到7.91萬畝。全力打好寒地黑土、非轉基因、綠色有機『三張牌』,以『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為抓手,加快鄉村旅游、農村電商、農村物流等新業態發展。
產業支橕——農民富裕富足
『我們依托資源優勢,重點加大在綠色食品精深加工、全域生態旅游、黑蜂特色產業、水產品養殖加工、中草藥種養加工等領域的招商引資力度,用產業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縣委副書記、縣長付殿軍如是說。
在位於饒河鎮嶺南村的饒河縣百草園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記者看到了這裡示范種植的知母、射乾、刺五加、桑葚、桔梗等28個品種的中藥材。
理事長楊文慶說,合作社提供種苗給農戶,通過簽訂回收訂單模式,帶領著18戶村民實施規模化種植,目前種植面積2500畝。
『近兩年來,饒河縣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狠抓了高值高效作物生產,優化了品種布局,突出了藥材種植優勢,全面拓展了食用菌的種養產業規模,縣域農業生產發展方向清晰,乾勁十足。』王樹偉告訴記者,中草藥種植是饒河縣充分利用縣域自然資源稟賦而突出發展的農業產業之一。
據悉,除了已建成嶺南村、青山村兩個中草藥示范園區外,通過以『農戶+基地』的產業化模式帶動農民種植中草藥,今年大佳河鄉永勝村、東昇村、前唐村、富山村、永富村等村屯共種人參、防風、白鮮皮等中草藥1000畝,預計每畝增收1200元。此外縣域6個地方林場還種植林下刺五加2.6萬畝。
『識物、賞花、科普、休閑、增收』,農旅結合的發展之路讓農民們嘗到了甜頭。全縣合作社訂單式規模化種植中草藥達到了5萬畝。
而作為饒河縣農業產業發展的另一個『硬核』舉措——食用菌種植規模也在政策推動下快速發展壯大。
在饒河縣森林河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生產基地,理事長江威一邊領著記者參觀食用菌生產,一邊熱情向記者做起介紹。今年他帶領合作社20戶農民種植了30個棚室的食用菌,預計總收入能實現300萬元以上,加上佔地240餘畝地的地擺種植,就目前木耳價格上漲的趨勢來看,收入肯定是相當的可觀。
據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介紹,全縣食用菌種植已實現近1500萬袋的規模,現在還在穩步增長。
饒河縣堅持把發展農村『優特』產業、促進農民增收作為鄉村振興和為農民群眾辦實事的首要任務,瞄准解決項目競爭力不強、帶富能力弱等問題,統籌整合資金1.1億元,突出打造一批具有邊境特色的『農旅文』融合型基地和項目。
產業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借助兩山合作契機,與佛山康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簽訂水稻種植訂單3700畝,加工的農產品對接佛山及珠三角市場需求。在紅衛農場已建成年處理稻谷30萬噸精制米加工廠,設備調試完成後即將投入生產……
圍繞打造饒河大米和東北黑蜂地理標志產品,加強萬畝高效農業和10個『互聯網+種植業』示范基地建設,湧現出雙滿意、禾稼源、饒峰等一批品牌農產品,累計培育優秀農產品品牌50餘個。同時,以縣電商平臺為核心,大力推廣眾籌、私人訂制、網上交易、拍賣、直播帶貨等現代營銷方式,促進生產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線上線下互動發展。
環境優化——鄉村宜居宜業
初秋,走進饒河縣饒河鎮朝陽村看到,乾淨整潔的村道,路兩旁樹綠花艷,果樹上的果子綴滿枝頭,路邊溝乾淨暢通,每戶村民的院門口都配有可分類垃圾箱……
饒河立足邊境縣實際,聚焦產業振興、聚焦『急難愁盼』、聚焦治理有效,從優化生活環境、提高生活品質入手,找准推動鄉村振興為群眾辦實事的著力點。
饒河縣委直擊農民反映強烈的生活和出行不便等問題,投入318萬元對28個村屯集中供水工程進行維修改造;投入300萬元改造12個村低壓臺區;投入5600萬元續建農村公路36.7公裡、涵改橋項目3座;籌建農機具停放場7處、晾曬場13個。
為了解決農村生產生活治理基礎薄弱、農廁污染、人居環境差等問題,饒河縣集中開展改廁質量清查整改,全年計劃改廁1000戶,普及率達43%;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實現農村垃圾分類減量和就地資源化利用;投入1200萬元,建設山裡鄉、西林子鄉兩處污水處理站;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發展庭院經濟,打造小菜園、小藥園、小果園示范村。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直接關系到饒河高質量發展的成色。今年,全縣將重點抓好鄉村建設、產業賦能等方面工作,讓精致鄉村有『面子』更有『裡子』,繪就一幅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振興藍圖。
『我們將以「四基地一窗口」發展定位為出發點,加快構建農業農村發展示范帶、生態與紅色旅游景觀帶、赫哲文化與東北風情體驗帶、農民增收致富創業帶,全力打造集現代農業生產示范,生態、紅色、農業旅游深度體驗等於一體的「烏蘇裡船歌」鄉村振興示范區。』縣委書記姜宇峰的話語描繪出了饒河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