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0日訊 『天然氧吧,生態之都。』這既是來饒河游客的感嘆,也是本地民眾的心聲,更是饒河縣重視生態旅游發展的結晶。
近年來,饒河縣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以全域旅游為統領、生態觀光為特色,推動生態、文化、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走出了一條綠色崛起的康莊大道。
據統計,2021年至今,來饒游客實現41.5萬人次,同比增長23.1%。
生態旅游發展勢頭迅猛
初秋時節,天高雲淡、綠意蔥蘢,紛至沓來的游客無疑是這綠水青山中最為動人的色彩。
來自北京、吉林、廣東、浙江等地游客們進鄉村,住特色民宿、逛鄉村市集、嘗地道土貨、享農耕樂趣;進森林,登山望遠、踏訪遺址、聞鳥鳴花香、采原生態山貨;到界江,觀異域風情、祭英烈豐碑、品『三花五羅十八子』,正成為越來越多游客饒河游的首選。
『登臨大頂子山巔,遠望饒河美景,感覺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整個人輕松又愜意!』月初,來自北京的張女士帶著家人來到饒河,從『三十六拐』行走到『大小線』,沿烏蘇裡江登上珍寶島,在赫哲鄉吃『全魚宴』、看『伊瑪堪』,尋找到了在城市久違的幸福與快樂。
同一時期,大頂山腳下小南河村裡,村民林正強每天忙碌在自家的辣椒大棚裡。作為小南河旅游產品辣椒醬的訂單產品,林正強去年種辣椒收入十萬餘元。對旅游產業堅定了信心的林正強今年又種了八棟大棚,看著已經『半紅臉』的辣椒,林正強每天笑得合不攏嘴:『這真是借了旅游經濟的東風!靠著種辣椒,我家去年打了經濟「翻身仗」,今年秋收完,家裡就要張羅給孩子辦婚禮了!』
『生態旅游正成為重要的旅游消費熱點,自然風光、歷史遺跡、民俗民風民景都成為重要的旅游吸引力,饒河也因此成為越來越「熱」的旅游打卡地。』饒河縣文旅工作負責同志介紹說。
生態旅游發掘出的『詩與遠方』
市民王先生是一名機關職工,攝影是他的業餘愛好,平時自己工作比較忙,可一有空就會約起好友去饒河。他高興地說,饒河不僅有大頂子山登高望遠,還有四排赫哲風情、『關東情』老屋大院、小南山新石器遺址等,神奇的自然美景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彌漫著濃厚的文化生活氣息,每次饒河之行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素有『國家生態示范縣』『中國十佳宜居縣』『最美中國旅游目的地示范縣』『中國天然氧吧』等稱號的饒河縣,憑借大自然的恩賜,擁有獨一無二的自然美景和極具特色的民族風情。為夯實旅游資源開發基礎,縣委縣政府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以『四基地一窗口』發展定位為出發點,圍繞體現『一首歌、一個人、一條江、一座山、一邊城』的要素資源特點,構建農業農村發展示范帶、生態與紅色旅游景觀帶、赫哲文化與東北風情體驗帶等,深挖全縣特有的資源要素和文化內涵,進一步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針對旅游資源特點,饒河縣推出了包括黑瞎子島、興凱湖在內的『東極游』,包括烏蘇裡江國家濕地公園、大頂子山森林公園、喀爾喀山省級地質公園等在內的『濕地森林游』特色,包括赫哲風情園、關東民俗攝影旅游基地、嶺南朝鮮族民俗園等在內的『民俗觀光游』等多條旅游線路,讓游客充分體驗旅游的獲得感和愉悅感。
『相比千裡迢迢去遙遠之地看風景,發現身邊的美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微旅行」,讓市民慢慢欣賞被快速生活忽略的美,盡享家門口的「詩與遠方」,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餘,顯得更方便和輕松。』饒河縣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
生態旅游培育出的發展新格局
『春賞花、夏避暑、秋賞葉、冬戲雪』,唱響全域旅游『四季歌』,饒河縣向全民、全域、全時旅游發展快步前進。
數據顯示,饒河森林、濕地、草原和江河面積佔縣域總面積的80%以上,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最高值為36100個/立方厘米,是國家生態示范縣。旅游業已被饒河縣列為拉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
如今,在饒河縣依托生態旅游發展走上致富路的群眾越來越多。『旅游+』模式讓饒河大地煥發出新生機,實現了旅游業從單一部門管理向黨政統籌下的各部門全員推進轉變,形成全縣『一盤棋』的工作格局。
一幅圍繞全域生態旅游的壯麗畫卷,在烏蘇裡江畔漸漸鋪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