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7日訊 (張雪地 記者 包海多)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來到海林市橫道河子鎮七裡地村,王維的一首《山居秋暝》剎時躍入記者腦海。
七裡地村是一座掩映在綠水青山之中的紅色村莊,因牡丹江地區第一個黨支部在此建立而聞名於世。借助全省第四屆旅發大會契機,七裡地村已華麗轉身成集自然生態資源、紅色文化、民俗風情於一體的生態民俗村,作為旅發大會重點觀摩項目迎接八方游客的到來。年接待量達20萬人次,每周末也會有4000人左右來到七裡地游玩。
可誰能想到,先後榮獲國家級森林鄉村、全國重點旅游村落,黑龍江省級文明村、生態村、衛生先進村等各級殊榮70餘項的魅力村莊,在十幾年前還是省級貧困村。
破僵局:打造工程隊、擴大『黑豆』產業
七裡地森林覆蓋率達95%,耕地面積僅為105畝,村內人均分配耕地不到1畝,收入難以維持基本溫飽,村民靠采山貨補貼家用。冬季封山育林後,村民們沒有生產項目,大部分村民進入『貓冬』狀態。
『黨員要心裡裝著群眾,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福利,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幫助群眾脫貧致富』,這是村黨支部書記鄭太勝始終掛在心裡的一句話,雖然他操著山東口音,不愛言語,但是他帶著村民實實在在地走上了致富路。
『村裡小伙都閑下來了,沒有收入可咋辦?我們村有個老瓦匠,我和他商量帶大家乾點活,掙點錢。』2003年,鄭太勝組織村民成立了建築工程隊,農忙時組織剩餘勞動力外出承接工程建築。農閑時,承接室內水電、裝修等零活,當年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2000元,村民收入出現了量變,生活底氣也足了,工程隊最紅火的時候有40人。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人留在了村裡,用他們的話說:『守著家就能掙錢,誰還往外跑?』
2019年,隨著全村唯一一戶貧困戶成功脫貧,貧困戶家中人均收入達到8000元,七裡地村提前高標准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為了能讓守在家的人也有活計,他利用退耕還林的山坡地,鼓勵村民種植黑加侖,年產量可達近30萬斤。2020年利用海林市委組織部批下來的壯大集體經濟專項基金修建了冷庫,年存儲量可達30萬斤,冷庫的修建既可以平穩黑加侖的收貨價格,防止收『黑豆』小販故意壓低價格,也可以及時存儲、加工,增加村民收益。
走新路:發展紅色旅游產業
七裡地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這一發現,讓七裡地的人們對於未來發展方向點燃了新動力。
村委會圍繞『牡丹江地區第一個黨支部』、佛手山、抗聯密營、剿匪山路等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發展旅游業。2016年,黑龍江省首個縣級黨史紀念館在七裡地落成。
作為旅發大會分會場,今年黨史紀念館、老火炬遺址、英雄廣場又進行了提昇改造,展露新顏。沿著漆黑的鐵軌枕木臺階,我們看到了一棟俄式建築,這裡就是1926年10月橫道河子黨支部成立的地方。走進黨史館,是一個鼻尖縈繞著夾雜著松木味道木刻楞房體結構,陳設的伐木工具等老物件,讓人穿越回到了那段烽火歲月。
不遠處的金溝水街,溪水發出叮叮咚咚的美妙聲音,抬眼望去,遠處山林被煙雲輕籠,近處裊裊炊煙,小販的吆喝聲穿梭在村中的每個角落,整齊特色的民宿林立,鑲嵌在牆上的老收音機、老電視非常古朴。還有孩子們最喜歡的活靈活現的糖人、糖畫;創意工坊裡的玩偶布藝活可愛……在這裡無論是嘗一口酸甜可口的黑加侖果汁,喝一碗熱騰騰地道的羊湯,還是吃上一口現磨的豆腐,都讓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淑珍煎餅鋪裡,淑珍大姐正在攤煎餅,看到記者來采訪,淑珍大姐高高興興地舉起了剛攤好的煎餅讓記者品嘗,『現在一天能攤200多張煎餅,一塊五一張還供不應求呢!』淑珍大姐滿足的笑著說。
近年來,七裡地村借助美麗鄉村建設契機,逐步轉變發展思路,揚長避短,從依靠土地和山產品每年獲取『一次性』收入經營方式向優勢資源重復利用的『流動性』經營方式轉變。村民自發依靠資產和技能等加入影視道具、山莊旅館、特產加工、漿果種植及導游解說等旅游業態經營,實現了收入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全村就業問題基本解決。
2019年,村民僅在旅游產業經營中人均增收約1.6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遠超全國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