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劉永坦:打造雷達鐵軍 築牢萬裡海疆
2021-09-29 09:13:1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趙一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劉永坦院士。圖片由哈工大提供

  黑龍江日報9月29日訊 『爸爸,日本鬼子總來轟炸,我們為啥不開飛機打他們呀?』

  爸爸長嘆:『唉,我們打不過人家啊!』

  父親的話一直銘刻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

  在將近40年的歲月裡,他每一次漫步祖國的萬裡海疆時,心中澎湃怎樣的報國熱情,或許沒有人能夠知曉,但是,他大半生執著探索中國新體制雷達之路的堅實足跡,已彰顯出一名共產黨人、一個知識分子的如磐初心和使命堅守。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體系的奠基人——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

  『我是喝著松花江水長大的』

  上世紀50年代,800多名平均年齡只有27.5歲的青年師生響應國家號召,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到哈工大工作、求學。這些來自各省的優秀青年教師及首屆研究生、本科生經出國培訓回來任教的人員,構成了哈工大第一代師資主體,後人稱之為『八百壯士』。而這支隊伍中就有劉永坦。

  采訪中,劉永坦院士說:『1953年考入哈工大,在這裡度過了60多年。我是喝著松花江水長大的,龍江人民哺育了我,哈工大使我有機會實現富國圖強的朴素願望,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一生致力於我國雷達事業的發展,我毫無疑問是龍江人。』

  劉永坦至今還記得,高考前要報考哪所大學時,他在江蘇《新華日報》上看到一篇文章:《哈工大——紅色工程師的搖籃》,心裡想:『紅色工程師的搖籃』,多麼美妙而吸引人的名字!

  當一名紅色工程師,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一顆勃勃雄心被點燃,於是,劉永坦在『志願欄』裡重重地寫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從此把他的一生獻給了哈工大。

  1958年,劉永坦被派往清華大學進修,之後回到哈工大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從那時起,他便與『雷達』結下了不解之緣。

  『別的國家已經在研制新體制雷達,中國也決不能落下』

  1978年,在哈工大組建無線電工程系後,又被破格晉昇為副教授的劉永坦作為國家外派留學生,到英國深造。『我是一名中國人,我的成功與否代表著中國新一代知識分子的形象。』踏出國門的一刻,他發誓要有一番作為歸來。

  在導師英國雷達技術知名專家謝爾曼的指導下,劉永坦參與了一項民用海態遙感信號處理機的研制項目,並獨自完成了其中的信號處理機工程系統。正是這次科研,為劉永坦探索雷達技術高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傳統雷達雖然有『千裡眼』之稱,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雷達能看多遠,國防安全就可以保多遠。別的國家已經在研制新體制雷達,中國也決不能落下,這就是我要做的事。』1981年秋,毅然回國的劉永坦帶回了一個宏願——開創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之路。

  如果說,雷達是『戰爭的眼睛』,那麼新體制雷達則是練就了『火眼金睛』的『千裡眼』。

  一次匯報會上,劉永坦提出,我國是一個海岸線很長的國家,但對海面進行監控的卻是舊式雷達,監控范圍有限。應該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由哈工大來完成創建新體制雷達的任務,而他願意承擔這項重任!

  大家看到了這位海外歸來的學子的一顆拳拳之心,一份崇高的家國情懷,一種對國防事業強烈的責任心與使命感。

  劉永坦後來回憶:『當時,國內技術一片空白,一切都要靠我們自己,沒有退路可言,唯有咬住牙向前走。』

  刻骨銘心的日子,團隊所有成員都流淚了

  經過幾年的奮斗,新研制的雷達進入調試階段。當時,項目資金緊張,凡是能自己動手做的,絕不出去買。調試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各個環節都要一一對接,幾十萬行的大型控制程序,任何一個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無法運行。劉永坦率領他的團隊每天都在奮戰,從系統的每一個程序開始檢查,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一遍遍地磨合,上千次地實驗,上千次地修改。

  從頭年的夏天,一直拼到第二年的春天,劉永坦帶領他的團隊足足拼了9個月。1990年4月3日,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上午10點,浩瀚的海面上濃霧還沒有散去,新體制雷達技術終於使目標出現在屏幕上!

  團隊所有的成員都流淚了……

  陳芳允院士親自去威海雷達站進行考察,對新體制雷達的實驗成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這是我們中國第一臺真正自主研發、有知識產權的創新雷達。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跑遍了我國所有的海岸線,用微波雷達是不可能發現遠處海上艦船目標的,而這是第一次用新體制雷達看到了遠處的目標!』

  不久,國防科工委專家對該項科研成果做出了極高的評價。評審專家、領導一致認為:新體制雷達的研制成功,尚屬國內首次,填補了我國該領域的空白,且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必將提高我國的海防能力,對保衛我國海洋專屬區的利益、國民經濟的發展、海防的建設,都起到無法估量的作用!專家稱劉永坦帶領的團隊是頑強拼搏、能打硬仗的團隊,劉永坦『是位難得的帥纔』。

  『搞科研就是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

  科研項目獲得了巨大成功,但劉永坦沒有躺在榮耀的光環裡享受人生,而是選擇了一條更加艱難的攻關之路。

  他認為,新體制雷達雖然在威海站實驗成功,但只是一個小實驗站,還不足以為國家服務。如果不轉化成有用的工程,只停留在科學實驗的成果上,就像一把沒有開刃的寶劍。他告誡團隊成員:『新體制雷達項目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它對國家、學校和專業都意義重大,我們壓力再大,也要堅持下去。』

  隨後的十餘年裡,他帶領團隊進行了更為艱辛的磨煉。

  從那個陰冷的冬天開始,在剛剛竣工的南方某地海邊雷達站基地,劉永坦帶領他的團隊,從實驗場轉戰到實際應用場,又開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攻堅戰。由於國際上沒有完備的理論,很多技術難點亟待填補,新體制雷達的『落地之旅』格外艱難。團隊不僅承受著項目受挫的打擊,而且還要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帶來的影響。

  由於項目時間拖得太長,補助費用光,住宿也是個難題。劉永坦帶領大家在實驗場附近找到廢棄度假村裡的一座三層小樓,年久失修,常常是外面下大雨,屋裡流小溪。屋外到處是半人深的茅草。劉永坦鼓勵大家:『搞科研就是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要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

  最可怕的還有臺風。團隊成員們回憶,一次臺風來了,剛一打開屋門,風一下子席卷而來,人只好拼命抓住窗棱,纔沒有被臺風刮跑。臺風過後,屋裡一片狼藉,團隊成員都成了泥人,雷達設備卻安然無恙。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奮斗那麼多年,團隊成員沒有一個人叫苦,沒有一個人計較個人得失。大家都團結一致,一心撲到創建雷達的工作上。』劉永坦動情地說起他的團隊,卻一句不提自己。

  可大家知道,他們的劉老師比任何人都難——這位兩院院士、哈工大研究生院院長,在艱苦的環境下和大家同甘共苦,同吃一鍋飯、同遭蚊子咬、同抗臺風襲擊……而他自己還背負著各種壓力:妻子一個人支橕一個家;雷達工程在初樣轉正樣中失敗;無法按合同期限向合作方交接;重新購置設備,借了800萬元……

  就在這樣的重重壓力下,團隊成員克服種種苦難,努力奮戰,終於在2011年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標志著我國對海遠距離探測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2015年,這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它不僅破解了長期以來困擾雷達發展的諸多瓶頸,更讓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

  他最可貴的精神品質到底是什麼?

  40年執著堅守帶出一支『雷達鐵軍』,三次登上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領獎臺。

  劉永坦最可貴的精神品質到底是什麼?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哈工大原黨委副書記李紹濱教授說,鄭板橋的這首詩,正是劉永坦院士最好的人生寫照。

  哈工大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傑纔這樣評價劉永坦:圍繞一個方向,聚焦一個領域,一乾就是40年!不以困難為斷點、不以成就為終點,這種科研精神對後輩來說是激勵,更是導向!

  劉永坦說,科學發展到今天,像雷達這種重大的工程項目,絕不是一個人單打獨斗所能完成的,如果沒有團隊的力量和多方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

  2020年8月3日,劉永坦院士和愛人馮秉瑞教授,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從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工大電子與信息學科人纔培養。

  弟子們說,導師就像一團火,點燃了他們不負韶華的報國之心;導師用他純淨而崇高的心靈,喚醒了學子們心中的夢。『劉老師熱愛祖國的精神品格、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水平的專業素養深深地感染著我們,激勵著我們將個人的發展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當中,做一個真正大寫之人。』

  ——信仰、信念、目標,構築了劉永坦的精神世界。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愛國心 強國夢 時代楷模劉永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