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不拘一格引纔 多平臺孵化 高科技人纔領軍 哈電鍋爐育纔造士的 獨家『妙方』
2021-10-08 09:17:0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薛婧 李愛民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0月8日訊 車間內,傳出機器的嗡鳴聲;創新工作室內,傳來時高時低的討論聲……4日,在大家還沈浸在節日的氛圍中時,哈電集團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哈電鍋爐)職工卻在一線堅守。

  作為中國最早最大的大型電站鍋爐科研與制造基地,哈電鍋爐設計制造了70%以上各種容量參數的國產首臺電站鍋爐,填補了多項國際和國內空白。這份傲人成績離不開人纔的支橕。

  哈電鍋爐人力資源部經理陳玉紅說,哈電鍋爐將育纔造士作為固企之本,通過逐步建立健全人纔選、育、用、留機制,用好行業內唯一的高效清潔燃煤電站鍋爐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等諸多優勢平臺,培養造就更多可滿足公司可持續發展及轉型昇級需要的高素質人纔隊伍。

  不拘一格引纔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多年來,哈電鍋爐積極探索多種人纔引進模式,不局限於正式招聘、調入等直接引進方式,也通過采取人纔項目合作、聯合設計研發等柔性方式間接引進,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陳玉紅一語道破哈電鍋爐固牢發展之基的『妙方』。

  『不拘一格引纔方式讓我們技術部門獲益頗多,特別是柔性引纔方式,大大提高技術開發效率,加快了成果轉化步伐。』哈電鍋爐技術管理部經理魏國華說,2019年,哈電鍋爐以項目合作方式,引入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邱鵬華教授,共同推進全流程廢鍋和半廢鍋項目。目前,已有3個項目實現市場突破,將於明年陸續投入商業運行。

  『「十二五」期間,我們就和邱教授攜手攻克國家863課題—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顯熱回收關鍵設備研制,這次合作可以說是之前合作的延伸和對成果的落地轉化,邱教授作為技術後盾,為此次成果轉化落地掃清了技術障礙。』魏國華形象地將柔性引纔比喻成一份菜單,按照某項產品或技術研發需求,來尋求合作人纔,大大提高了公司產品開發、技術攻關的效率。按照這種模式,哈電鍋爐依托煤基不定型焦、低熱值660MW超超臨界CFB國家示范項目等柔性方式引進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秦裕琨院士、高繼慧教授、孫飛教授和清華大學呂俊復教授等,助力實現國家能源轉型和『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如今看,不拘一格引纔『妙方』效果頗佳:2017年至今,哈電鍋爐先後通過社會招聘共引進27名專業人纔,涉及生物質燃煤耦合、垃圾焚燒鍋爐、環保等多個領域,為公司轉型昇級提供人力支持。招聘大學生244名,其中博士3人,碩士70人,畢業生來自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30餘所國內重點高校,重點率達86.5%。這些新鮮血液的補充優化了公司年齡、學歷等結構,後備人纔得到良好儲備。目前,在哈電鍋爐從業人員中,技術人員佔比35.08%。

  聚纔更要留纔。為了激發職工乾事創業的激情,哈電鍋爐從2019年7月開始實施精益薪酬改革,將多年未變的薪酬體系進行了重新搭建,最大限度激發各類人纔潛能,充分體現了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真正做到以崗定薪,易崗易薪。與此同時,哈電鍋爐還搭建了全員全周期職業生涯發展通道,徹底打通了職工職場上昇路徑,截至目前,已有348名職工獲評副主任師及以上職級。

  依托創新(大師)工作室 培養高技能人纔

  4日14時許,在哈電鍋爐舒裕創新工作室裡,電焊火花閃耀著金色的光芒,3名身穿焊接防護服,手持面罩的焊工們專心致志於自己手頭的產品。這3名焊工正是即將代表我省出征第七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的參賽選手。

  『焊接就跟繡花一樣,繡花的一針一線就像焊接時的一道一道焊縫,同樣需要講究手法。像去年奪得我省職工技能大賽第一名的呂廣成,是經過五六年的磨練、捶打纔成功的。』舒裕說,一個好的神槍手是用子彈堆出來的,而一個好焊工則是用焊條堆出來的。呂廣成這五六年練手的焊條至少能裝滿一輛20噸的卡車。由此可見,培養一名熟練掌握高操作技能的焊接人纔難度之大,像代表全省參加國家級大賽的選手更是要精通各類焊接技藝,勝敗在毫厘之間。為此,對於高技能人纔培養,舒裕創新工作室每年名額僅有5?10人,常規焊工培訓每年達幾百人次。

  『以人名名命工作室,就是要讓專業技術人纔和技能人纔「唱主角」,通過團隊模式,有計劃有目標地利用現有資源,攻克生產技術難題,推動產業昇級和技術進步,在解決難題中傳絕技、帶高徒,為公司及社會培養高技能人纔。』陳玉紅說,哈電鍋爐除了舒裕創新工作室外,還有王福奎國家級(冷作)技能大師工作室、齊贊省級(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孟令慶省級(無損檢測)技能大師工作室。自2016年起,各大師工作室為公司各業務領域培育了諸多人纔和骨乾,他們充分發揮帶頭作用,推動實現技術革新,為公司節約了可觀的費用。

  高科技人纔領軍 鍛造業內頂尖科技團隊

  『2018年,中國提出建設智慧社會,為此,哈電鍋爐決定沿著這個方向開發智能化產品。』哈電鍋爐新技術研究所所長黃鶯說,智能產品開發需要多專業高度融合,為此哈電鍋爐依托行業內唯一的高效清潔燃煤電站鍋爐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王明昊工作室,於2019年8月,成立了跨多專業的智能化研發團隊。黃鶯則以鍋爐行業技術專家身份成為該項目的帶頭人,而哈電鍋爐新技術研究所智能室主任沈濤則被委任為該研發團隊的負責人。

  研發團隊成立之初,因缺少項目管理經驗及對項目所涉獵的一些專業存在技術短板,沈濤陷入低迷期。

  彼時,黃鶯主動找到情緒低落的沈濤,為他打氣:『大數據本身確實很玄妙,但它也僅是一個為你所用的工具,把它用好,就可以解決你的難題……』

  黃鶯如同沈濤的引路人,寥寥數語,不僅激起了沈濤的斗志,還為項目啟動指引了一條捷徑。

  『人工智能算法如何與鍋爐機理結合起來?如何把鍋爐控制機理與機器學習算法結合起來?這是項目技術路線中兩個最大難題,國內外都無人能突破它們。黃所卻建議我們將鍋爐機理融入最普通算法之中,這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沈濤說,如果沒有黃鶯的指引,他們可能要嘗試幾百種算法,也未必能找到最優的解,不僅拖延研發周期,還增加很多工作量。

  經過黃鶯點撥,沈濤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制定出了實施路線圖。如今,沈濤又將這個路線圖按照涉及專業領域進行細分,讓研發團隊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到分支路線制定中。當各負責人推進中遇到瓶頸時,沈濤都會將所學傾囊相授,解決不了的問題,就依托王明昊工作室這一平臺進行反復研討,或向黃鶯求教,直至問題妥善解決。

  『術業有專攻,通過一個個項目研發,我們團隊在不斷成長,成員也在成長中逐漸成為全能型人纔。』黃鶯說。

  據悉,哈電鍋爐依托燃燒技術中心等完善的科技平臺以及公司整體實力和行業影響力,發揮多名鍋爐行業內技術專家的專業技術支橕作用,建設鍛造業內頂尖科技團隊。同時,在構建新型科技隊伍,培養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方面,哈電鍋爐已培育出省級重點學科『蒸汽工程(鍋爐)』『焊接工藝與設備』『化工機械』學科帶頭人、後備帶頭人6名。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