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6日訊(記者 許諾)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准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在此次飛行任務中,航天員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同時中國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神舟十三號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擔任此次飛行任務指令長的翟志剛,是黑龍江省龍江縣人。2008年9月在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中,執行我國首次在軌出艙任務是中國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剛曾經兩次走進哈工大與師生面對面交流。
記者了解到,繼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之後,中國的載人飛船計劃也在悄悄醞釀之中。自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哈工大持續參與神舟、天宮、天和、天舟等系列研究數百項科技成果助力載人航天其中多項技術應用於神舟十三號。
神舟系列:首次載人航天,為神舟保駕護航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航天員楊利偉和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被送入太空。中國成為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這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裡程碑。
KM6工程:為神舟簽發『通行證』
返回艙焊接矯形變形:為返回艙『整形』
三軸仿真轉臺:為神舟鋪個『軌道』
容錯數管計算機:為神舟安裝『大腦』
故障診斷系統:為神舟配個『醫生』
宇航服智能測試系統:和宇航員親密接觸
海上應急浮囊系統:為神舟返回護航
太陽帆板堵轉研究:為神舟『解難』
座椅支橕系統:為航天員『排懮』
神舟系列:太空漫步為神舟助力九霄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昇空,中國航天員翟志剛出艙作業,完成了中國航天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我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航天員送上太空並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同時標志著我國掌握了太空出艙技術。
地面失重訓練用模擬失重訓練水槽:人工造就水中天
水平艙環控系統改造:幫航天員提前適應軌道艙生活
艙外航天服低壓試驗艙:模擬空間環境
航天員出艙用反光鏡體:讓出艙英雄具『慧眼』
水昇華器:打造安全航天服
內高壓成形:讓航天服更輕更靈活
天宮系列:『天神對接』,與航天再續前緣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神舟八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昇空。3日凌晨,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實施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
CCD光學成像敏感器:天神『牽手』中的眼睛
九自由度運動模擬系統:為天神『牽手』精准定位
空間對接機構熱真空試驗臺:營造太空『牽手』環境
對接機構綜合試驗臺運動模擬器:模擬真實『牽手』
空間對接機構恢復性能測試臺:上天前的健康檢測
整機特性測試臺:『牽手』機械結構的精度『標尺』
對接機構總裝、總調關鍵測量裝置:對接機構量產的『催化劑』
對接鎖系及鋼絲繩鎖緊力松弛規律與壽命試驗:保障飛船安全性
載人運輸飛船訓練模擬器視景顯示系統:把太空環境『搬』到地面
空間生命科學與航天醫學研究:為航天員健康提供防護
空間機械手成功完成天宮二號人機協同在軌維修科學試驗
關節電機和飛輪電機成功用於天宮二號實驗室
天和天舟:神舟十二號與天舟、天和對接
2021年6月17日15時5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船)組合體,整個交會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這是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後,首次與載人飛船進行的交會對接。
空間碎片撞擊在軌感知技術成功應用,准確定位保護航天員在軌安全
為空間對接機構核心零件裝上『盔甲』,助力空間交會對接成功
圓滿完成空間對接機構地面測試,確保空間對接任務萬無一失
為核心艙機械臂研制提供技術支橕,有力保障對接任務順利實施
完成逃逸系統關鍵技術研制,為保證航天員生命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艙外航天服反光鏡,保障航天員出艙活動順利進行
航天服整體結構復雜異形氧氣輸送管件,保障航天員長時間出艙活動期間的生命安全
X5彩色超聲成像系統,監測和保障航天員的健康
新一代載人飛船
新型防熱材料保障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航
試驗船氣動參數測量技術成功應用
哈工大分別榮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協作貢獻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集體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獎』成為唯一同時獲得這3個獎項的高校。在2011年『慶祝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圓滿成功』大會上,哈工大再次榮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集體』稱號,向著『中國航天第一校』目標闊步前行。
此外哈工大還為中國航天領域輸送了幾萬名學子一大批傑出校友,為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神五』發射時任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欒恩傑;『神六』『神七』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總指揮尚志;『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長征二號F火箭總設計師劉竹生;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范瑞;KM6工程總設計師黃本誠;曾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三垂一遠』模式的提出者李元正……在建設航天強國的追夢路上,哈工大人從未缺席、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