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秋糧再迎豐收 龍江築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2021-10-24 07:50: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陳莘卓 周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全省農作物已收獲超九成

  秋糧再迎豐收龍江築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秋糧喜獲豐收。吳樹江 攝

  黑龍江日報10月24日訊 又是一個豐收的秋天。

  為種好『中國糧食』,保障『中國飯碗』,全省上下堅決扛起政治責任,持續增強糧食供應鏈的穩定性、安全性、抗逆性和協同性,築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

  大豐收緊鑼密鼓

  黑土地顆粒歸倉

  金秋十月,龍江處處吹響衝『豐』號,全省各地齊奏凱歌還。據農情調度,截至10月22日,全省農作物已收獲超九成。

  ——糧食安全『壓艙石』更牢固。截至10月16日,北大荒集團糧食作物收獲全面告捷,預計糧食總產達460億斤以上,比去年增加30億斤,實現播種面積最大、糧食產量最高的歷史性突破,累計為國家生產糧食超一萬億斤。

  ——科技助農模式結碩果。分布在黑河市各縣(市、區)的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7個伙伴示范田,平均畝產達到250.17公斤,產量最高的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尖山農場有限公司千畝田,平均畝產272.2公斤,創造了高寒地區大豆大面積高產典型。

  ——全程農業生產托管創高產。剛剛喜獲全國社會化服務典型企業的訥謨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今年通過托管、流轉、合作規模經營土地170萬畝,全部實現了大豐收。

  ——黑土地改造利用達新標。北大荒集團曙光農場有限公司在『白漿土』高產高效示范田種植的玉米、大豆,創高產新紀錄。

  不但糧食產量上有突破,糧食品質上也有飛躍。

  日前,省農業科學院組織有關專家組成測產委員會,對位於綏化市北林區秦家鎮的水稻新品種『綏粳309』核心技術示范區進行了現場測產、鑒評。專家組一致認為:『綏粳309』田間長勢均勻、整齊,具有豐產性好、無病害及冷害發生、綜合抗性強等諸多優良特性,解決了我省第二積溫帶缺少優質、高產、多抗水稻品種的問題,實現該區域稻米產量、品質的較大提昇。

  『慧種地』省時省力

  『金扁擔』又韌又長

  今秋,在北大荒股份勤得利分公司,安裝了無人駕駛技術的凱斯聯合收割機真正解放了雙手,讓農業更顯智慧化:不僅實現直行、地頭轉彎、入塹、割臺昇降的無人化操作,還可以無懼風雨延長作業時間。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各種智能化機械設備更是大顯身手:春天自動插秧機插秧,夏天空中植保機噴藥,而農民拿起手機,在家就能看到地裡頭的莊稼。

  農業現代化這條『金扁擔』,指明了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從會種地到『慧種地』,越來越多的人悟透增收的秘訣——現代農業必須插上科技的翅膀纔能騰飛。

  近年來,我省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著力向基礎建設、黑土地保護、科技裝備支橕和規模化經營要產能。

  ——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強大。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16804萬畝,超國家下達任務134萬畝。持續開展大規模高標准農田建設,2019~2020年,共建成高標准農田1669.9萬畝,全省累計建成8116.5萬畝。

  實施三江平原14處灌區、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改造、三江治理等工程,發展和改善灌溉面積3000萬畝。

  ——黑土地保護利用越來越有效。利用『龍江模式』和『三江模式』,保護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貓』。2020年,全省玉米秸稈翻埋(碎混)還田2339.6萬畝,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1330萬畝。建立深松整地、耕地輪作等科學耕作制度,落實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1065.7萬畝。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累計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2.16億畝,累計補貼更換節藥噴頭64.4萬套。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綜合利用率達80.1%。

  ——科技裝備支橕力越來越牢固。建成17個現代農業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4個,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8.3%,高於全國8.3個百分點。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全省模式化栽培技術推廣面積1.97億畝。深入實施良種化工程,全省主要農作物實現良種全覆蓋。加快農機化提檔昇級,200馬力以上拖拉機保有量達3.1萬臺,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程度達98%,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越來越活躍。實施『百村千社萬戶』示范典型3年培育計劃,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截至2020年底,全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45萬個,帶動200畝以上土地規模經營面積1.3億畝,落實全程土地托管服務面積650萬畝。今年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整省試點,全省全程托管服務面積達2400萬畝。

  強『頭』壯『尾』謀增值

  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在今年的秋收工作中,北大荒集團堅持收獲、管理、銷售、加工緊密結合,提高糧食統營能力,及時向農戶提供糧食市場價格信息,幫助農戶對接糧食市場,讓糧食產得出、銷得暢、賣上價。

  哈爾濱市方正縣和牡丹江市林口縣則把直播間開到了稻田裡,粉絲和客戶可以通過直播,直觀地看到水稻收割和大米加工的過程,真實地感受到美味的東北大米為啥這麼優秀。因為看了直播,粉絲們也更願意從源頭采購,通常一場直播就會賣上千單。

  綏化市海倫市前進鎮東興現代農機合作社的大豆比去年增產近5%,而且是田間收獲,地頭就賣糧:當地糧食經銷商直接將裝糧車開到了地裡,大豆收割完直接就裝車運走。不但免去了來回運輸的損失,而且上市價格特別好,成了農民致富的『金豆子』。

  種出好糧食,產出好價值,賣出好價錢。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近年來,我省堅持頭尾銜接,大力發展糧食產業。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加快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推動糧食大省向糧食產業強省轉變。2020年,我省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68.3%。圍繞打造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萬億級產業集群,實施玉米產業鏈鏈長制,持續壯大糧食加工產業龍頭,做大糧食精深加工業。同時,根據市場需求,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專用型玉米、畝產350斤以上的雙高大豆和適口性好的優質粳稻,建設優質糧源保障基地。大力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提高糧食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2020年,全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到8513.7萬畝,其中綠色食品認證面積7661.5萬畝,有機食品認證面積852.2萬畝。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秋風從黑土地吹過,裹著陣陣稻香。從起伏的稻浪到爆滿的糧倉,從祖國的北疆到1/9國人的桌上。這香氣裡,彌漫著種好『中國糧食』的信心,這香氣裡,傳遞著保障『中國飯碗』的希望。

責任編輯:姜繼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