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19日訊 今年10月,在訥河市老萊鎮的片片沃野上,機械收獲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滅茬深翻整地……不到20天就完事了。豐盛村農民何彪告訴記者:『家裡的42畝地流轉給凱迪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一年收入3萬元,我現在是「甩手掌櫃」,沒事還可以出去打工。土地交給合作社咱心裡踏實,這地整得松軟、有勁兒,今年每畝增收20多公斤!』
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和規模經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今年,訥河市土地流轉面積367.96萬畝,佔全市播種面積的58.96%,其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到304萬畝,佔全市播種面積的48.71%。像凱迪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這樣的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組織,全市共28家,簽訂服務合同面積57.5萬畝,涉及14個鄉鎮56個村。
土地規模化和農業生產集約化,讓小農戶『牽手』現代大農業,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也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競爭力,使黑土地上呈現出無限生機。
建設高標准農田 讓黑土地得到更好的保護
大馬力拖拉機、收獲機、滅茬機、整地機輪番上陣,在田野裡盡情馳騁……豐盛村農民王濤興奮地說:『盡管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但合作社秋收、整地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據凱迪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曉輝介紹,他們擁有價值2000多萬元的各種機械設備,播種、打藥、收獲、整地都由機械來完成。采用優良品種,測土配方精准施肥,耕作層深松深耕……近兩年,一系列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讓黑土地變『肥』了,每公頃玉米的產量從8噸提昇到10噸。
合作社規模經營有利於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推動高標准農田建設。近年來,訥河市因地制宜推廣玉米秸稈翻埋還田、玉米秸稈碎混還田、保護性耕作覆蓋還田、水稻秸稈旋耕還田、水稻秸稈原位攪漿還田、大豆秸稈深松還田、秸稈造肥提質還田等技術模式。全市現有可進行旱田秋整地作業車輛790臺,水田秋整地車輛685臺,今年完成秸稈還田近90萬畝,深松整地167萬畝。訥河市農機中心副主任王卓群說:『我們種地采用秸稈還田等新技術,每公頃土地比過去減了200多斤化肥,而產量沒減少,品質還更好。今年,全市預計糧食總產量達到48億斤左右。』
合作社科學組織 小農戶『牽手』現代大農業
『以前,一家一戶的溝通麻煩,組織起來費勁兒,現在土地都連成片了,方便播種、管理、收獲,合作社機械設備全,生產能力強,解決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經營在銷售、技術、信息和資金等方面的難題。』訥河市老萊鎮黨委書記楊其光說,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湧現,讓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廣大農村正在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同樣在老萊鎮注冊成立的成建現代農機合作社先後與大連廣信集團、訥河港進集團、科農食品、黑龍江訥謨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利用他們先進的技術,結合本地的資源稟賦,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聯合經營的方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實現統購、統種、統銷,實現多方共贏。目前,合作社己轉換完成有機地塊5000多畝,安裝了兩套物聯網監測系統,申請了『老萊河』綠色有機標識,生產出讓市場接受、讓消費者放心的農產品。今年,入社的615個農戶年均收入將達到2萬元左右。
通過土地流轉使農民從耕作中解放出來,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目前,全市外出務工約有17萬人。2012年,長發鎮豐產村成立玉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後,經過近10年發展,全村459戶的土地全部入社,外出務工人員在400人以上,每年人均務工收入在2萬元左右。
訥河市委書記王永平說:『適度規模經營可以為農民提供專業服務,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拓寬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是訥河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