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2日訊 ——歷經10年苦心鑽研,中國一重在2019年實現了1000兆瓦級核電機組常規島整鍛低壓轉子鍛件國產化,一舉打破國際壟斷;
——2020年,由中國一重承制的全球首臺3000噸超級漿態床鍛焊加氫反應器在大連核電石化有限公司成功問世;
——2021年,由中車齊車集團齊車公司研制的鐵路起重機及配套吊臂平車首次走出國門;
——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中車齊車集團齊車公司發明專利『非等幅域值數據壓縮方法及裝置』榮獲中國專利優秀獎;
……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跟跑』、『並跑』再到『領跑』,我市國有企業逐浪潮頭、鏗鏘跨越的步伐,不僅形成了對國家重大戰略的堅強支橕,也是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有力回響。
裝備制造業是國之重器,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要提高競爭力,要靠實體經濟。我們必須堅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國要發展,最終要靠自己。以中國一重和中車齊車集團為代表的齊齊哈爾企業,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始終堅持創新發展,充分認識到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
中國一重每年投入科技研發經費超3億元,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制定和建立了科技創新動力機制。中車齊車公司持續推進技術研發和產品昇級換代,實現企業戰略與國家戰略的同頻共振:重載貨車技術整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快捷貨車輕量化車體、重載車鉤、轉向架穩定性等基礎、前瞻和共性技術研究取得新突破;大軸重產品譜系不斷豐富,在承接國家戰略,有效推動我國鐵路貨運裝備發展的同時,一系列產品研發和關鍵技術的突破進一步提高了中國鐵路貨車國際競爭力。
鶴城企業堅持在『三篇大文章』上下功夫,使『老字號』煥發新生機,為『原字號』插上翅膀,幫『新字號』強筋壯骨,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昇級,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讓創新成為傳統產業改造昇級的助推器,成為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動力源,成為企業強筋壯骨的增強劑。
如今,『天眼』問宇、『北斗』閃耀、『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天宮』巡天……這都表明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正在取得突飛猛進的進展。但不可否認,隨著我國經濟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高端制造需求不斷增加,技術上仍然存在著『卡脖子』問題,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是我市各項事業,特別是裝備制造轉型昇級、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發展實踐告訴我們,實體經濟的關鍵核心就是創新,就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這必須靠自力更生和自主創新獲得。在『卡脖子』地方下功夫,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在裝備制造產業發展中,識短板,找不足,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間,先後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6個。不斷強化與頂尖院校的戰略合作,加強高端人纔及技能人纔的儲備。並在金融政策上加以強化輸出,構建新的產業金融體系,激發各類企業創新創造活力,努力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通途,加快構築支橕高端引領的先發優勢。
藍圖已然繪就,奮斗正當其時。站在新的百年起點,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新的『答卷』也許更難,我們的『趕考路』也許更不好走,但是我們必須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用改革和創新解決各類『卡脖子』問題,用實乾和奮斗書寫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