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十八連豐解碼
2021-12-20 07:48: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周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2月20日訊 心懷『國之大者』,堅持高位推動保障『中國飯碗』;實施『兩藏戰略』,內涵式發展為『十八連豐』提供硬核支橕;堅持規模經營,農業經營體制創新實現新突破——這些豐收答卷背後的『密碼』顯示著『十八連豐』的黑龍江,再次用實力夯實了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十八連豐』的背後,是省委省政府堅定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的擔當,是實施農業現代化保糧護糧增糧結出的累累碩果,是全省上下用奮斗和汗水共同譜寫的豐收贊歌。

  高位推動保障『中國飯碗』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龐海濤介紹,年初以來,省委全會、常委會、經濟工作會、農村工作會以及省政府常務會、專題會,多次研究部署糧食生產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審定糧食生產目標,並把糧食生產任務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和省委常委會工作要點,進行常態化督辦。

  龐海濤說,經省政府同意,省農業農村廳印發《2021年黑龍江省糧食增產行動實施方案》,將全省糧食生產目標進行分解。同時,全面強化糧食安全市長責任制,按季度對各地工作進行考核。省政府與農業農村部簽署《共同打造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合作框架協議》,全面打造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據介紹,在備耕、春播、夏管和秋收等關鍵農時階段,我省全面加強糧食生產調度指導,成立了12個廳級領導帶隊的工作指導組,帶動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全過程、全環節跟進指導服務,為全省糧食生產有序開展提供了充分保障。

  內涵式發展提供硬核支橕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

  我省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大力推進標准化生產,充分挖掘糧食單產潛力。據統計,今年共推廣糧食作物栽培技術模式累計2.01億畝次,農業主體技術到位率穩定在95%以上。制定並落實《黑龍江省農機作業標准化質量提昇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全省建設農機標准化作業示范基地98個,全省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8%。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今年全省各地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持續提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新年伊始,省農業農村廳就發布了《農作物優質高效品種種植區劃布局》《農作物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匯編》等指導意見,針對各積溫帶推薦適區高產品種,引導選用優良品種。大力實施現代種業提昇工程,建立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10個專家育種示范基地,示范品種657個。審定推廣主要農作物新品種334個。

  劉彥偉是綏化市北林區金地農業種植合作社理事長,今年他種了2.7萬畝地。『種的是大豆和玉米,玉米主要選的是早熟脫粒的品種,因為我們都要機收,所以選品種就要選適合直接脫粒的。大豆選種的時候,我們主要看株高和大豆粒大小。今年選的品種都特別好,好種子奠定了豐收的基礎。尤其是大豆,畝產達到420斤左右。』

  選好種子,也要有好地。齊齊哈爾市梅裡斯達斡爾族區的鮮明村是朝鮮族聚居村,一直種水稻。但過去農業生產抗災能力不強,抗旱灌溉、排澇費用高,收成得不到保障。2020年,村裡5000畝地塊納入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科技投入為農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鮮明水稻種植合作社技術員趙德岩深有感觸:『早先的土水渠泡一回地得五六天,現在一天多基本上全泡完了。上水快,省水省電省錢省事省時間。』

  『今年雨水大,給育苗帶來很大困難,通過大型粉土機、運土車,提高育苗效率。後來無人駕駛插秧機、手扶插秧機齊上陣,一點沒耽誤農時。』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成說。合作社水稻總產量6500噸,比去年多產300噸,合作社進賬40餘萬元,社員每戶增收1000餘元。

  手機『新農具』、直播『新農活』應用越來越廣泛,從『會農業』向『慧農業』、『老把式』向『新農民』轉變,為糧食穩產、增產提供了有力保證。

  農業經營體制創新走在全國前列

  『只要把地的邊界給他們(聯農玉米種植合作社)找好了,他們就把我的地全都種完了。他們實行免耕播種新型方式,苗出得又齊又壯。』甘南縣長山鄉長紅村農民諶繼學告訴記者,今年他和村上大多數農戶一樣,把自家180畝地托管給了聯農玉米種植合作社。春季種地的時候,從購買種子化肥、旋地,再到播種、澆地,全部由合作社負責,他一手沒伸,一點心沒操,當起了『甩手掌櫃』。

  『從種地時購買種子化肥到農藥采購,全是合作社代買代購,一手操辦。』甘南縣聯農玉米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李景友介紹說,『農戶就種地時領我們找了下地邊,接下來趟地、收地、打藥等環節都由我們負責。』

  據了解,全省推廣蘭西『生產托管+農村金融+農業保險+糧食銀行』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模式,把一家一戶乾不好、效率低、成本高的生產環節,由托管服務主體承接,有效提高了農業經營水平,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效銜接。今年,在全省建設托管服務示范縣20個,示范鄉(鎮)100個,全省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面積突破2000萬畝,在農業經營體制創新方面實現新突破,走在全國前列。

  隨著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80後不想種地、90後不懂種地、00後不問種地,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誰來種地,怎麼種好地?這是急需破解的問題。我省以解決『誰來種地』為導向,實施『百村千社萬戶』示范典型培育計劃,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全省新型經營主體總數達到15.77萬個,其中在市場監管部門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6.17萬家,農民合作社9.6萬個。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47億畝,佔全省總耕地面積的61.5%。

  豐收基礎穩,大國糧倉牢。『十八連豐』為龍江『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