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20日訊 近日,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10萬臺北斗導航儀項目生產線,在佳木斯市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木斯工研院』)建成。項目產品可替代進口,保障國家農機信息安全,預計三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
佳木斯工研院是在佳木斯市委市政府主導下組建的我省首家企業化運作的產業技術研究院,也是今年省科技廳備案的首批17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之一。2018年成立以來,通過建設『一個中心』『兩大平臺』和『三大基地』,即以科技成果轉化孵化中心為引領,搭建科技人纔信息交流平臺和公共技術研發檢測平臺,建設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工、現代農業三大成果轉化基地,推動傳統產業昇級、引領新興產業發展、服務中小企業創新。
『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等二十餘家科研院所已與佳木斯工研院共建創新中試及成果轉化平臺,凝聚了近百人的高端創新人纔及團隊開展項目合作和跨學科跨領域研發,促進省內外先進技術落地轉化。』佳木斯工研院院長鮑文波介紹,工研院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全鏈條、綜合性服務,提高了科研項目的市場適用性和成果轉化率,縮短產業化時間。同時通過以商招商模式與國內知名企業合作,促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在工研院實現產業化生產。
今年7月,佳木斯工研院與北大荒農服集團開展項目合作,依托雙方優勢資源,深化墾地合作,共同成立了全省唯一市級區域農服中心——北大荒佳木斯區域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本著『雙控一服務』的理念,全力打造高端智能農機制造、現代農業生產示范、招商引資示范和職業農民培訓『四大基地』。
中心帶動本地企業黑龍江重興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橡膠半履帶和衛星平地機項目快速發展。拖拉機或收獲機配備橡膠半履帶產品後,具有保護黑土地、增強農業抗災能力等強大功能。經北安地區實地應用,該產品在遭遇暴雪的極端天氣情況下,依然能夠正常作業,且作業效率高,實現了糧食收獲增產10%以上。衛星平地機則適合高精准整地作業,工作效率遠超傳統平地機,具有高效、節能等優勢。這兩個項目10月份已實現產業化,預計今年合同額可達1億元。
立足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安全高效、減量控害、生態安全的種植業投入品供給體系,中心引入北京華農益達科技公司共建綠色農藥評價體系和研發檢測機構項目,探索綠色農藥防控與轉化、統防統治相融合的發展新路徑。同時,正在與中聯重科、濰柴雷沃,福馬集團、臨海股份等國內一流企業洽談投資合作。
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省委省政府推動『數字龍江』建設的大背景下,佳木斯工研院通過移植北大荒標准化、專業化、現代化、科技化的種植模式,推進高標准農田、土地托管、黑土地保護等項目高質量發展,吸引農機、農資、農化等產業落地轉化,形成農業產業閉環式良性循環。增強對周邊區域輻射帶動能力,為推動現代農業產業信息化、智能化提供科技支橕。
在今後的發展中,佳木斯工研院將持續聚焦傳統產業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強化產業技術供給,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探索建立一體化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三鏈』融合。吸引更多的研究機構和企業入駐,在佳木斯市打造精細化工、新材料和現代農業三個產業集群,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形成產業集聚,為加速新舊動能轉化、提昇區域現代化建設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