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國網新源黑龍江荒溝抽水蓄能電站首臺機組投產發電
2021-12-20 09:51: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曉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國網新源黑龍江荒溝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下水庫全景圖。何平攝

  國網新源黑龍江荒溝抽水蓄能電站下水庫進出水口。何平攝

  黑龍江日報12月20日訊 20日0時整,隨著調度指令的下達,工作人員按下了啟動鍵。國網新源黑龍江荒溝抽水蓄能電站1號機組開始商業運行後的首次發電,上水庫的水流,沿著輸水隧道一路奔襲,衝擊水輪機轉動。此時1號發電機組的轉速迅速上昇,在磁場的作用下,荒溝電站的第一度『綠電』就這樣誕生了。

  伴隨著發電機低沈的『轟隆』聲,一旁的機組監控櫃屏幕上,1號機組的工作影像實時顯示,相關參數均在規定范圍內,機組運行正常。

  荒溝電站是我省首座抽水蓄能電站,機組投產發電將有力保障東北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促進東北地區新能源消納,為打贏今冬明春電力保供攻堅戰增添了新的力量。

  荒溝電站位於牡丹江海林市三道河子鎮,距離牡丹江市145公裡,總投資58.03億元,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安裝4臺單機容量30萬千瓦抽蓄機組,以500千伏線路接入東北電網。電站於2014年5月開工,計劃2022年9月四臺機組全部投產發電。

  在廠房左端,記者看到1號機組正整裝待發。『在上水庫充滿水的情況下,最多一次可為電網提供900萬度電。』工程部主任崔志剛告訴記者。

  『我們在抽水蓄能電站在用電低谷時,利用電網多餘的電能把下水庫的水抽到上水庫儲存起來;在用電高峰時,把上水庫的水放回下水庫進行發電,為電網削峰填谷,是電網的「穩定器」、「調節器」和「充電寶」。』崔志剛說。

  成功應對嚴寒氣候挑戰

  『荒溝電站是國內緯度最高的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條件復雜,工程建設者攻堅克難,如期實現首臺機組投產,推進了建設技術進步,填補了水電工程水下整體施工的空白。』崔志剛介紹說,荒溝電站地處高寒地區,極端最低氣溫達-45.2℃,最大凍土深度1.91米,室外工程年有效施工期不足6個月。

  工程建設期間,建設單位充分考慮氣候特點,合理確定施工方案,精心安排工期計劃,盡量避免凍土期施工。提前謀劃冬季施工措施,加強混凝土成品保溫、戶外設備設施保護,確保了工程建設冬期安全。電站深入研究嚴寒地區混凝土面板阻裂、防凍、耐久性提昇技術,創新應用高抗凍性混凝土配制技術,提昇混凝土凍融循環次數至400次以上,有效保障混凝土實體質量。同步應用滿足高抗凍等級混凝土要求的手刮聚?技術,為水位變動區的混凝土面板增加了一層防護結構,並在面板接縫處采用可壓縮涂覆型止水結構,解決了嚴寒地區面板堆石壩結構縫表面止水冰凍破壞、磨蝕等難題。

  工程技術實現創新突破

  『上、下水庫高差434.5米,直線距離2.79公裡,上庫借助兩側山體,築壩成庫,下庫攔河而建,水源充足,依山就勢,順勢而為,水通過山體裡連接上下庫的發電機組循環流淌,綠水青山就轉變成了金山銀山。』站在上水庫觀景臺,俯矙在長龍山巔造出的風景,崔志剛自豪地介紹著電站巧妙的設計,內心也是感慨萬千。

  『我們首次采用四支路發電電動機定子繞組型式,為後續工程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崔志剛介紹,通過創新應用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建立地下廠房數字化三維模型,在抽水蓄能行業首次形成全廠管路數字化三維模型,實現了管路『三維施工、智能焊接、工廠化加工』,提昇了管路安裝質量。全廠電纜實施三維可視化模擬敷設,顯著提昇了電纜敷設質量和效率。電站前期精心選址,利用已有蓮花水庫作為下水庫。建設期間,針對下水庫進出水口未竣工便被淹沒於水下、接續施工困難的問題,創新采用水下施工技術實施水電主體結構建設,在鋼筋焊接、模板支立、混凝土澆築、視頻監控等多方面精心研究作業方案,不僅投資少、工期短,還填補了水電工程復雜構築物水下整體施工的空白。工程單位千瓦造價約4800元,經濟效益明顯,為後續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提供了新樣板。

  生態保護取得突出成效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一直貫穿著荒溝水電站的整個建設過程。

  荒溝電站地處東北黑土區,土壤肥沃,黑土資源寶貴。『建設單位高度重視黑土地保護,嚴格執行水保工作「三同時」。組織專門隊伍,采用機械配合人工方式開展腐殖土收集,建立收集、使用臺賬,累計收集、儲存腐殖土30餘萬方,為高標准進行土地復墾提供了保障。』副總經理唐國峰介紹說,電站全面建成後,每年可節約標准煤2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2.4萬噸。電站及時與地方林業部門簽訂協議,選擇臨近林場進行珍稀樹種的栽植、育活,共移栽成活紅松4126株,水曲柳433株、黃菠蘿257株、紫椴1135株,實現了電站建設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

  荒溝電站1號機組調試期間,充分發揮調峰、儲能、頂出力等作用,提前參與電網保電工作,助力東北地區做好供電、供熱及風電消納三重保障。及時調整試驗安排,啟動機組連續抽水運行,有力支橕東北電網安全應對極端暴雪挑戰。試運行期間1號機組共啟動37次,完成電量4168萬千瓦時,為東北電網安全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提供了重要保障。

  『首臺機組投產後,荒溝電站將繼續抓好後續機組安裝調試,2022年實現全部機組投產,為增強電網調節能力、助力能源轉型和實現「雙碳」目標發揮更大作用。』董事長、黨委書記姚貴宇說。

責任編輯:趙研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