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委書記進校園』活動。

招聘會現場。
黑龍江日報12月20日訊 振興的牡丹江,求賢若渴;發展的牡丹江,海納百川。
近兩年來,牡丹江政企攬英纔、納賢士,力度空前。來自全市人纔工作戰線捷報頻傳:去年實施『千名人纔引進計劃』,今年啟動了『萬名青年人纔引進計劃(2021-2023年)』,兩年來引進各領域人纔5600餘人。其中,今年引進近3000人……成績的背後,折射出的是全市加快『人纔強市』戰略建設、打造人纔『宜聚』城市的不懈努力。
引育政策集成創新跑出人纔集聚『加速度』
12月初,由黑龍江省華創文化創意產業園入駐企業——牡丹江貳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推出的大型系列有聲劇《『戰疫』微光》,通過人物對話和解說,生動展現了抗擊疫情期間發生的一個個小故事和『越是艱險越向前』精神。
目前,華創文化創意產業園在擁有耳根、勝己、小刀鋒利3位本土白金級作家的基礎上,引進了唐家三少、高樓大廈等國內知名網絡作家工作室23家。
華創文化創意產業園從最初的1.0版本網絡文學產業,歷經2.0版本泛娛樂文化產業,到現在的3.0版本新文創產業,得益於牡丹江為發展新文創產業,精准培育引進國內一流人纔,為入駐園區的創業者們提供理想的發展環境。
城市振興發展,動力在創新,核心在人纔。像牡丹江這樣的城市如何纔能吸引更多的人纔?
牡丹江主動作為,從政策入手,破解高層次人纔總量和質量發展不均衡、重點平臺虹吸效應不明顯、人纔服務體制機制不健全等痛點難點問題,推動人纔工作體制機制創新。
創新建立事業編制周轉使用制度。通過組建市創業就業服務中心作為事業編制周轉平臺,牡丹江針對全市黨政機關空編率高、人員不足問題,建立事業編制周轉使用制度,實行『編崗適度分離』,為有需求的滿編或無全額編制事業單位定向補充編制,充實重點領域行政單位工作力量。
今年,在周轉編制基礎上,牡丹江又創新成立市人纔工作中心,核定『周轉事業編』30個;建立『行政編制周轉池』『市衛生系統人纔編制周轉池』,調劑『周轉事業編』188個;為引進人纔事業單位核定人纔專項領導職數17個。
今年以來,牡丹江不斷完善人纔政策體系,再次昇級『引纔』力度。全市陸續出臺《牡丹江市『萬名青年人纔引進計劃』實施方案(2021-2023年)》《關於深化市校合作的任務分工方案》《牡丹江市大學生實習實訓管理暫行辦法》等措施辦法,正在研究起草《關於加快人纔集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乾措施》,進一步健全人纔工作政策。
牡丹江堅持需求導向,聚焦產纔融合,特色引纔活動效果明顯。2020年組織實施市縣鄉三級聯考『打捆引纔』,公開招聘368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發布了《2020年度牡丹江市急需緊缺人纔需求目錄》,引進第三批急需緊缺人纔32人,其中全日制碩士研究生31人,『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生1人。2021年3月,開展『市委書記進校園』活動,到牡丹江師范學院、牡丹江醫學院兩所駐牡高校宣講推介,校園專場招聘市縣區事業編制人員187人。2021年4月,開展牡丹江市『雪城優纔』招聘,簡化程序,經資格審查、資歷評價、面試等環節,嚴控標准引進本科以上人纔506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63人。
產業發展離不開人纔支橕,牡丹江下力氣引進產業人纔。通過兌現惠企人纔政策,支持市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引進急需緊缺人纔,2020年引進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93人(碩士研究生學歷14人);2021年引進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101人(碩士研究生學歷9人)。
校地合作產纔融合構建人纔發展『強磁場』
『實習結束並不意味著我與穆棱、牡丹江的情誼終止了,相反,我不僅會成為穆棱、牡丹江的關注者、宣傳者,我更期待在8個月後的博士畢業之際能成為牡丹江的建設者、服務者。』這是哈工大博士生楊蕊今年9月結束在穆棱市三個月的政務實習後的感言。她說:『3個月的政務實習期對我來說太短,因為它還沒能讓我真正發揮出纔能為這座城市、為這裡的百姓做些什麼。我特別希望能給予我一次來牡丹江奉獻的機會,我定不負所望!』
穆棱市不斷加大市校合作推進力度,以更加開放的視野推介穆棱、集聚人纔。今年,該市與哈工大合作,首次選派在讀碩、博研究生到縣級城市開展為期3個月的政務實習,與清華大學共建清華·穆棱鄉村振興遠程教學工作站。
穆棱市火熱的校地合作,是牡丹江打造『人纔強市』,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日益緊密,急需緊缺人纔快速引進,為『工業立市』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橕的縮影。
開展多領域對接合作。牡丹江市委高度重視市校合作共建,市委書記親自帶隊對接各大高校。2020年先後與哈工大、東北林大、黑大、哈獸研、省林科院等高校院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今年與哈工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所高校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高校院所達到7個。今年8月,在省校合作線上簽約儀式上,牡丹江市與清華大學簽訂人纔合作協議。
加快推進『十大基地』建設。目前,有5所高校院所在牡丹江市建立了科研分支機構:哈工大設立省工業技術研究院分院,省林科院設立牡丹江分院,哈商大在綏芬河設立自貿研究院,東北林大設立愛熊貓小鎮創新研發中心,八一農墾大學設立食品與生物技術創新研究院。今年,深圳大學在牡丹江開發區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與哈爾濱工程大學合作建設牡丹街道社工站項目。
2020年牡丹江與哈工大合作共建6個『頭雁』團隊工作站,今年又與哈工大、哈工程、八一農墾等高校合作新建『頭雁』團隊工作站6個,『頭雁』團隊工作站達12個。2020年,牡丹江在北京、哈爾濱設立駐外人纔工作聯絡辦公室,與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吉林大學等20所高校簽約建立駐高校人纔工作站。
加強人纔交流合作。2019年末,牡丹江與清華大學簽約,創新按照『一站多點』模式,在海林市橫道河子鎮、寧安市渤海鎮建立2個鄉村振興工作站,今年工作站完成實體建設,開展實習實訓活動2次,累計有80餘名清華大學學生進站實習實訓。今年穆棱市與清華大學建立鄉村振興遠程教學站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有11名清華大學在校學生開展實習實訓,通過鄉村振興遠程教學站免費收聽收看高端論壇講座和線上科普6場次,累計培訓1500人次。
紮實開展大學生實習實訓。全市(含縣市區)接待國內重點高校實習實訓學生283人,其中,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政法大學51名學生先後到市直機關、穆棱市開展實習實訓。16名哈工大、東北林大等高校優秀乾部人纔到牡丹江市掛職交流,為省第四屆旅發大會等重點工作、重大項目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深耕厚植人纔沃土營造近悅遠來『好生態』
『城市和人纔的最好關系,就是共同成長,互相成就』。對於牡丹江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尹義彬專家工作室的王書叡來說,這句話是她這兩年多在牡丹江工作的寫照。
王書叡是牡丹江第二批引進急需緊缺人纔中的一員,在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負責全市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兩年多來,她的預測預報准確率達到95%以上,有效指導了全市病蟲害的防治,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優秀測報工作者』。
王書叡工作上的進步,除了自身的勤奮努力外,還離不開組織的培養。牡丹江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尹義彬專家工作室將包括王書叡在內的3名引進的急需緊缺人纔作為後備力量重點培養,開展了『導師帶徒』培訓方式,開展『一對一』輔導,全方位參與省、市農業技術試驗示范推廣項目、農業科技攻關等重點項目,促使他們能夠獨當一面開展工作,高質量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牡丹江堅持精准人纔服務導向,搭建人纔產業發展平臺,為更多優秀人纔提供政策保障,不斷加強和提昇人纔服務水平。今年,牡丹江又與深圳市人纔集團開展戰略合作,導入相關產業資源,承接粵港澳大灣區人纔溢出效應,打造人纔創新離岸基地,推進人纔事業產業化發展。
廣栽梧桐樹,集聚金鳳凰。2020年,牡丹江市依托『牡丹江市創業孵化基地聯盟』,以現有孵化基地、產業園區、眾創空間為主體,率先建立了『大學生就業創業基地』,提供場租減免、創業培訓、創業指導、項目評估、事務代理、市場開拓、投資融資等服務,落實『種子資金』、擔保貸款、創業補貼等政策,鼓勵支持大學生在牡就業創業,吸引留住更多優秀青年人纔。
落實好人纔政策待遇,解決後顧之懮,優化人纔生活環境。牡丹江市工信局張磊是牡丹江引進的第二批急需緊缺人纔。他告訴記者:『牡丹江第一時間落實事業單位編制,幫助申報初級職稱,每月1500元的專項人纔補貼,購房可以得到5萬元安家費等人纔政策,讓我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溫暖。局裡還采用「傳幫帶」的形式對我進行重點培養,我的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有了飛速提昇。』
來自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尹義彬專家工作室的李猛,是牡丹江引進的第一批急需緊缺人纔,榮獲『2020年度黑龍江省農業環境與耕地保護工作先進個人』榮譽。
『組織上不僅為我們配備了設施完善的人纔公寓,還成立了人纔驛站,一站式解決我們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李猛說,這讓大家在牡丹江感受到了家的溫暖,也更加深了奉獻、服務牡丹江的信念。
2020年,牡丹江投入人纔發展專項資金918.89萬元,其中,發放各類人纔補貼695.22萬元;2021年截至11月末投入696.64萬元,其中,發放各類人纔補貼524.8萬元。2020年為5名引進急需緊缺人纔配偶對口安置到行政事業單位;2021年安置5名駐牡高校院所博士子女入學。落實市級黨員領導乾部聯系專家制度,優化工作方案,建立『雙向聯絡員』制度,及時幫助專家人纔解決科研、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支持專家人纔乾事創業,走訪率達到97.8%。
圖片由牡丹江市委組織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