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12月22日電 (記者 劉偉、管建濤、楊思琪)松花江畔,寒風呼嘯,冰封雪凍。
哈爾濱防洪紀念塔傲然聳立,見證著英雄城市、英雄人民一次又一次奮起。
22日,在冬至後的第一天,千萬級人口大市哈爾濱宣布:全域降為低風險地區,有序恢復全市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生產生活秩序。
哈爾濱是全國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以開放、大氣、時尚著稱,有著『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冰城』等美譽。
然而,今年9月份以來,這座英雄之城經歷了3輪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面對一次次突襲的疫情,英雄之城的英雄人民頑強不屈、堅韌不拔、勇毅前行。
按下『暫停鍵』,只為快速打贏『阻擊戰』
12月2日,哈爾濱發現此輪疫情首例確診病例。
奔跑在振興路上的哈爾濱人渴望速戰速決,打贏後還要接著奔跑。
冬季是各類呼吸道傳染病高發的季節。隨著天氣轉冷,從9月到12月,三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哈爾濱原有的節奏。
城市慢慢靜止,店鋪大門緊閉,飯店暫停堂食,聚餐活動禁止,流調排查、隔離管控、病例救治等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12月5日,在哈爾濱市中央大街上,市民拿手機進行外賣下單。新華社記者張濤攝
在本該喧鬧的時節,在本該人來人往的冰雪旅游旺季,為阻斷疫情傳播風險,這座城市作出了巨大努力,付出了巨大犧牲。
疫情嚴峻時期,哈爾濱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揮部提出『非必要不進(出)主城區』、快速推進全民核酸檢測等舉措,為快速有效阻斷疫情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什麼如此嚴格管控?流調結果顯示,本輪疫情呈現出散發、多發、聚集性等特點,確診人員活動軌跡區域跨度大、流動時間長、涉及場所多,遍及哈爾濱市主城區,而主城區人員密集、流動性極大,風險擴散隱患高。只有工作前置、縮小包圍圈,纔能最大限度遏制疫情擴散風險。
交通阻隔時刻,哈爾濱市夜晚氣溫降至零下20攝氏度左右。在位於城東的先鋒路出城口,哈爾濱市道外區園林局工作人員張隆昌,正配合交警部門查驗駕駛員的核酸檢測報告、大數據行程卡和健康碼,確認符合要求後纔能通行。
身處沒有遮擋的空曠地帶,張隆昌和同事們被寒風『全方位』侵襲,他們每天要在室外站6個小時以上,不時需要跺跺腳以抵御陣陣寒意。
『雖然天氣很冷,但我們不會放棄和懈怠。陪同這座城市渡過難關,應該是每個市民的職責。』張隆昌說。

12月3日,在哈爾濱市一高速公路出城口,工作人員在查驗車內人員核酸檢測證明。新華社記者張濤攝
社區封鎖階段,數百個樓宇小區、數萬名居民處於封控、管控狀態。盡管有過失落、焦慮、迷茫,甚至無助,400多萬主城區居民依然認真配合各項防疫舉措。
開啟彈性辦公、線上辦公,按通知排隊進行核酸檢測,盡量少外出、不聚集……每扇緊閉的房門背後都是一場特殊的戰斗。
12月1日深夜,人們像往常一樣進入夢鄉,哈爾濱市道外區龍信家園小區的物業辦公室依舊燈火通明。小區內出現了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第二天一早被確診為陽性病例。
道外區大有坊街道四級調研員劉亞紅成為駐守封控區的『逆行者』。
每天早上6點天未亮,包括劉亞紅在內的20名『戰士』就開始了例會,部署一天的工作。通過微信視頻、電話連線,及時掌握居民體溫和心理狀況,根據百姓所需配送生活物資,到每層樓進行巡邏檢查、環境消殺、垃圾收集,按日期上門采集核酸……這就是封控區的日常。
『每一件都很瑣碎,但每一件都很重要,不能有半點閃失。』劉亞紅說,小區內老年人比較多,有的不會用手機買菜,他們就用自己的微信下單,再第一時間送到老人家門口;有的一周要到醫院做兩次透析,他們進行全程閉環交接,確保治療不耽誤;有的一人在家害怕,他們就上門溝通,在老人手機裡存上自己手機號,告訴老人有事打電話……
這些『戰士』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豎起一面面鮮艷的旗幟。
每一條及時的信息反饋,每一次准確的核酸采樣,每一回貼心的上門服務,都是走向勝利的關鍵一環,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戰『疫』英雄。
從黑龍江省到哈爾濱市,當地各級黨委、政府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不放過任何一個傳播鏈,不放過任何一個風險點,以強有力舉措遏制疫情反彈。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一天晚上,哈爾濱市一處因疫情封閉的小區,居家隔離的居民合唱《歌唱祖國》,用激昂的歌聲、響亮的口號,為這場戰役獻上一份真摯的祝福。
心有大我:每個冰城人都是英雄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疫情大考當前,人性的光芒更顯耀眼。
爭分奪秒,跑過病毒,守護人民群眾的健康與安全,是冰城人共同的追求與信念。
——挺身而出,不捨晝夜,白衣執甲彰顯擔當。
作為哈爾濱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哈爾濱市第六醫院一病區科主任肖芙蓉每天都在『戰斗』,『兩點一線』『白+黑』不停地工作。
12月7日,本該是49歲的肖芙蓉輪休的日子,沒想到這一天卻格外忙碌。接收病例、查房、會診、監測各項關鍵指標,了解每位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
哈爾濱市此輪新冠肺炎疫情共確診42例,這些病例全部收治在哈爾濱市第六醫院。
肖芙蓉說,有時患者半夜轉送到醫院,她和同事又立刻從賓館趕回去,等脫下防護服准備休息時已經是第二天凌晨三點鍾。為了病患早日治愈,醫院兩個病區30名醫生、45名護士一起忙碌。
疫情突襲,哈爾濱市急救中心第一時間成立應急專班,20多名『急救人』在隔離賓館、救治醫院與社區之間往返奔波。他們隨時待命,『急在分秒之間、救在生死邊緣』;
面對患者,哈爾濱市配置精乾力量集中救治,堅持『一人一策』,采取中西醫聯合查房、中西醫結合診治、中西藥聯合的綜合救治方法,盡最大努力救治每一位患者;

12月7日,在哈爾濱市道裡區中醫醫院,工作人員正在加工中藥代茶飲。新華社記者張濤攝
幕後戰場,哈爾濱市道裡區中醫醫院的藥師加班加點熬制中藥,打包貼條,配送到需要地方……每天趕制上千袋藥劑,他們經常熬到晚上10點多纔下班;
全員核酸,在一個個臨時采樣點,大門始終敞開,室內外溫差高達30多攝氏度,醫護人員連續作業,平均一小時采樣100人份,一個動作一天要重復千餘次……
『我報名!』『我有經驗!』『我可以!』『我能參加!』……這場戰斗中,白衣天使鏗鏘請戰,逆行出征。
他們當中,有的人臉上布滿勒痕,有的雙手被凍得發麻脹腫,有的累得精疲力竭,在牆角、桌邊一站都能睡著,卻始終與時間競速,與病魔賽跑。
——迎難而上,不辭辛勞,冰城人胸懷大義。
除醫護工作者,還有廣大基層乾部、社區工作者、公安民警、鐵路民航人員……在防控一線築成一個個『抗疫堡壘』。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們深感責任重大。這些天吃住都在單位,累了就在折疊床上躺一會兒。』作為一名社區主任,在哈爾濱市道外區民強街道文化社區工作的王琳玉常常忙得『腳打後腦勺』。
既要安排核酸檢測、對接流調信息、解答居民疑問,又要為居家人員做好健康監測、物資配送……記者采訪期間,王琳玉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
『需要我做啥,我就做啥。黨員,就是要在人民需要的時候必須發揮作用。』作為一名下沈乾部,黑龍江省民政廳兒童福利處副處長鄒平每天步履不停,最大的心願就是幫助社區減輕負擔。
回到家,看他汗涔涔地躺在地板上,家人忍不住打趣:『在家都沒見你這麼乾過活!』
『能為抗疫做點事,我心裡敞亮。』作為一名網格員,哈爾濱市南崗區奮斗路街道國慶社區居民杜鳳林,是百姓熟悉的『老杜』。
每輪疫情期間,杜鳳林都准時化身核酸檢測點的『大白』,提前到現場安裝燈控設備、維護人員秩序,協助管理服務封控單元,積極為封控居民送物資。
——一呼百應,不言放棄,點點微光積聚強大正能量。
大難當前,那些曾經的『孩子』仿佛一夜長大,衝鋒『疫』線,展現不一樣的青春。
從大門、前臺,到衣櫃、儲物櫃,凡是有疫情傳播風險的地方,『90後』河北小伙兒賈士忙都一處不落地做著物體表面核酸樣本采集。自從9月看到一則招募志願者的消息,他一乾就是三個月。
『志願者可以隨時隨地結束任務,但是每天睜開眼就知道身邊又有人因疫情隔離在家、不能來工作,我就不想著走了。』在他看來,錢沒了可以再賺,但有些事情不做,就沒有機會了。
流調對於掌握感染者信息、精准阻斷疫情傳播發揮著關鍵作用。流調員被稱作戰『疫』一線的『福爾摩斯』。
12月2日,1980年出生的哈爾濱市第八中學校教師董鑫平,主動報名成為一名『流調志願者』。
『流調要爭分奪秒,我們快一點,風險就少一點。』董鑫平顧不得中間休息,第一天工作就撥打了近180個電話。『累得都顧不上餓了。』他打趣道。
盡管天氣嚴寒、道路濕滑,一些老年人也走出家門,用行動溫暖著冰城。

12月9日,在哈爾濱市松北區興業社區一核酸檢測點,市民排隊等待核酸采樣。新華社記者張濤攝
核酸檢測現場,66歲的楊羅洛身穿防護服,穿梭在排隊的人群中間,維持現場秩序。作為南崗區曲線街道春明丫丫藝術團的一名成員,她已多次支援社區抗疫工作。
『社區工作人員每天連軸轉,我們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自己雖然退休了,能發揮點餘熱,就很高興。』她說。
靜止的城市裡,一個個騎著電動車的外賣小哥、快遞員,在大街小巷間不停穿梭,為人們配送物資;在不那麼繁忙的車站、機場,一位位全副武裝的交警、地勤等工作人員,好不容易成為『寂寞崗』,也依舊恪盡職守,不敢有一絲馬虎……
從青春『Z時代』,到年富力強的中堅力量,再到年逾花甲的『銀發一族』,他們都是一個個平凡的普通人,有著共同的名字——冰城人。
沒有冷眼旁觀,沒有消極懈怠,他們都如同一顆顆小小的星辰、一個個有愛的『超人』,閃耀著獨特的光,煥發著無窮的能量,陪伴這座城市驅逐黑暗,追趕希望。
堅定信心:讓冰城『熱起來』『動起來』
苦難不可避免,但人們總是在戰勝苦難中汲取力量。
『一年幾輪疫情,哈爾濱真的挺難,但我們都扛過去了,未來我們也不怕。』隨著『解封』的消息傳來,一名醫護人員終於松了口氣,發自肺腑的話語感動著身邊的人們。
從『哈爾濱加油』到『致敬抗疫英雄』,從『戰「疫」必勝』到『我們又挺過去了』,人們在微信朋友圈、微博裡的呼聲換了又換,也見證著這場戰『疫』背後的艱辛與喜悅。
好消息不斷傳來:12月12日以來哈爾濱無新增本土病例,首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確診病例均為輕型、普通型,無重癥、危重癥患者;越來越多封控區、管控區被解除,越來越多小區降為低風險……
城門『開了』,街道恢復了往日的熱鬧;中央大街歡騰了,人們享受著馬迭爾冰棍,品嘗著哈爾濱紅腸,駐足、參觀、拍照;燒烤店開張了,擼烤串、喝啤酒、嗑瓜子,這些熟悉的煙火氣重新回到了冰城……
『零新增不等於無風險,疫情防控時刻不能放松。』地鐵、小吃店、商超的入口,堅持登記、掃碼、測溫,人們戴口罩、常洗手、用公筷,看病提前網上預約,出現發熱及時就診……
面對常態化疫情防控,這些嚴要求、好習慣已經成為『文明冰城』的標配,冰城人的腦海裡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從小我做起,慎終如始,共同築牢疫情防線。
站在哈爾濱防洪紀念塔前,人們清晰可見歷史與現實交相輝映:哈爾濱是座英雄的城市,這裡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回望歷史,光榮璀璨。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成為全國最早解放的大城市。
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項目中,有13個落戶哈爾濱。電機廠、軸承廠、鍋爐廠等一大批有實力的『共和國長子』企業隨之崛起,創造了新中國工業史上的多個『第一』。
疫情之下,哈爾濱多家『大國重器』企業抗疫生產『兩手抓』『兩不誤』,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圍繞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攻堅、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上百名黨員職工以『駐廠模式』保障高端合金生產……
放眼當下,蹄疾步穩。面對東北振興的重大考題,哈爾濱近年來向國企改革、科技創新、環境優化三塊『難啃的硬骨頭』發力。
破除體制機制藩籬,越來越多科技成果向發展動能轉化;坐擁國內唯一以對俄合作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不斷加深對俄合作;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發展環境,讓『軟環境』成為『硬實力』。
迎戰未來,征服夢想。東北振興正處於爬坡過坎、滾石上山關鍵階段,光榮的歷史將繼續為哈爾濱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以改革的精神、科學的態度、擔當作為的勇氣、奮發向上的乾勁,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把放緩的進度搶回來,哈爾濱必將在綠色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中形成奮進之勢,推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
千萬英雄人民與英雄城市共進退、同堅守,用勇敢、智慧、大愛,在一次次磨難中奮起,在一場場逆境中前行。

12月6日,在哈爾濱市松北區太陽島風景區內,一年一度的太陽島國際雪雕藝術博覽會正在施工建設。新華社記者張濤攝
戰勝多輪疫情的冰城哈爾濱,取消了『暫停鍵』,啟動了『加速鍵』,重新『熱起來』『動起來』!
2022年冬奧會的腳步越來越近,冰上滑、雪裡浪的舒爽和快樂撩撥著越來越多的人的心弦。
作為中國最大的冰雪主題樂園,即將盛大開園的第二十三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將冬奧會與冰雪文化元素相結合,主題為『冬奧之光閃耀世界』。
這裡有冰的晶瑩、雪的輕盈、童年裡的嬉笑、童話般的夢境……會滿足國內外游客對冰雪的美好期待,對奧運賽場的無限遐想。
我們期待,這個冬天,一起相約哈爾濱,喝一杯啤酒,擼一把烤串,創造不一樣的回憶與驚喜,暢享不一樣的『速度與激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