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27日訊 廣袤田野,留下奮斗者的足跡;黑土糧倉,展現龍江縣的擔當。近年來,作為我省產糧第一大縣,龍江縣立足『國家農產品主產區』這一優勢,把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首要任務,深入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抓實抓牢糧食生產工作,築穩糧食安全壓艙石,走出鄉村振興致富路。

萬畝良田稻花飄香。
龍江縣位於我省西部,大興安嶺南麓與松嫩平原過渡地帶,這裡建縣早,是航天英雄翟志剛的故鄉。這裡幅員面積6175平方公裡,地處北緯47°黃金玉米種植帶、黑土地糧食高產區,農業結構以『糧、畜、菜、果、藥』為主。2016年至2020年五年間,全縣年均糧食總產42.3億斤,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2021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13萬畝,其中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佔99.2%,糧食總產量將超過50億斤。
講政治
勇挑糧食安全『千斤擔』
嚴冬的早晨,寒風凜冽。龍江縣龍江鎮副鎮長鄒文明踏雪深入農戶,了解糧食銷售情況。年初以來,在備耕、春播、夏管、秋收、售糧等關鍵時刻,鄒文明都會到負責的片區查田、指導。他對記者說,龍江縣是農業大縣,非常重視糧食生產,特別是今年為減少疫情影響,確保糧食生產穩定,全縣各相關部門對糧食種、收、儲、運、銷進行了全鏈條跟蹤服務。
今年,龍江縣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抓糧食生產工作,在關鍵農時定期調研指導。同時,他們將糧食安全工作納入到全縣目標管理考評,逐季節、逐環節全程抓好糧食生產。
年初,龍江縣搶前抓早做好備春耕工作,大力宣傳國家糧食生產政策、深入開展科技培訓、逐鄉逐村落實種植計劃、逐品種保障農資供應。

現代農業『雨露均沾』。
春播開始,全縣及時組織調度農機裝備,特別是22個現代農機合作社的大型先進農機設備,調劑地區農機餘缺,搶抓農時,加快春播的速度和質量,使全縣農作物全部播種在豐產期內,為一次播種保全苗、保壯苗打下堅實基礎。

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傳經送寶』。
夏季、秋季田管期間,全縣適時組織農技人員分區域、分作物、分品種制定技術指導意見,指導農戶抓好田間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和農業防災減災工作。

『產糧大縣』秋收場面。
秋收時節,縣裡組織農業部門和鄉鎮乾部提前下沈到村屯、農民合作社和重點農戶,抓好農機安全、秋收機械調配檢修和倉儲烘乾設施維護等工作。
在農業生產上,龍江縣嚴格遵循農時季節、尊重農業生產規律,一項一項工作抓實,一個環節一個環節抓好,奪取了糧食豐收的主動權。
出實招
下好糧食生產『這步棋』

精耕細作顆粒歸倉。
農家庭院和村屯曬場,黃澄澄的玉米和金燦燦的稻谷堆積似山,農民臉上寫滿豐收的喜悅,四處飄蕩著歡聲笑語,這是龍江縣金秋十月糧食豐收的美景。
在龍江縣杏山鎮新農村,種糧大戶姜興磊告訴記者:『今年玉米獲得大豐收,這一切都得益於龍江縣在新農村實施的高標准農田項目。』年初以來,新農村高標准農田項目區新打機電井,配套節水設施,架設高低壓線路,整修田間道路,為全村糧食豐收提供了基礎保障。姜興磊家今年種植玉米230畝,在縣鄉農業部門的指導下,采用膜下滴灌高效節水增產技術,每畝產量達1700斤,比去年每畝增產500斤,按照現在玉米市場價格,純收入可達16萬元。
與姜興磊一樣心情的還有白山鎮七村鑫源谷物家庭農場的劉存玲。她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種田大戶和致富能手,今年種植的1500畝玉米,再次喜獲豐收,采用新種植模式每畝多收入150元以上,現在就開始研究明年的種地計劃了。她說:『好政策、好技術、好服務、好糧價,讓我對未來種糧充滿信心。』這幾年,在縣、鎮和農業部門的指導下,劉存玲的家庭農場應用免耕播種技術,玉米秸稈全部地表覆蓋還田,既提高了地力、保?節水,又節省了種地成本,抗倒性更好,機械收獲更輕松,產量提昇了一個新臺階。2019年開始,家庭農場每年還選出一個20畝的地塊,引進選種20多個適合當地種植的新優玉米品種,對各品種的特征特性、抗病性和產量做對比,優中選優。
近年來,龍江縣深入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抓牢『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夯實糧食生產能力。全縣深入落實『田長制』,建立縣、鄉、村、網格和農戶四級田長,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保護黑土耕地的數量和質量。五年來,累計投資5.99億元,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昇農業科技化水平。投資4.39億元,建設『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准農田38.59萬畝;建設噴灌、微灌、滴灌等高效節水設施1.23萬畝;投資1.6億元,實施『增施有機肥、免耕少耕、秸稈還田、合理輪作』等黑土地保護項目54.2萬畝。
同時,全縣大力推廣新優種子和先進科技,建設省級和市級農業科技園區4個,根據不同地區農業資源狀況,分區域推廣不同的優質品種和栽培技術。今年推廣玉米、水稻、大豆主導品種34個,雜糧雜豆主導品種21個;推廣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166.6萬畝,推廣玉米綜合高產栽培技術230萬畝,推廣水稻綜合高產栽培技術60萬畝。
重實績
瞄准高質高效『大目標』
今年中秋節前夕,龍江縣魯河鄉四撮房村的蟹稻米基地成了當地的熱點景區和『網紅打卡地』。近年來,魯河鄉四撮房村依托自然優勢、區位優勢,把發展蟹稻綜合種養業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積極爭創國家級稻田綜合種養殖基地。

綠色有機『鴨稻米』。
作為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基地,他們通過河蟹和水稻共生來解決水稻的草害以及蟲害問題,稻田內不使用任何農藥及化肥,精心選育優質細長粒稻種,以天然泉水形成的龍溪河水灌溉,以肥沃黑土為根植,這樣產出的綠色無污染『稻田蟹』和『蟹稻米』,產品附加值高,得到廣大群眾的高度認可。『一水兩用』『一地雙收』是蟹稻米基地的顯著標識,這裡產出稻米比普通大米每斤多賣2.5元,每畝多收入600元;『稻田蟹』每斤賣40元,每畝產量30斤,每畝又增加效益1200元。
華民鄉莫呼村的修勝水稻農民合作社在發展綠色農業的過程中也嘗到了甜頭。該合作社吸納社員170多人,種植水稻4335畝,在為廣大農戶提供技術諮詢、經驗交流、推廣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評為省級示范合作社。他們嚴格按照綠色水稻生產技術規程種植,選用抗病、抗倒伏、米質優良的龍洋16、綏粳18品種,使用先進的智能程控水稻浸種催芽車間和標准化育秧大棚統一浸種、催芽和育苗,在水稻田間生長過程中嚴控藥肥使用量,合作社『莫呼村牌大米』已獲得綠色標識,大米直接銷往南方多個城市。
為促進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管理制度化、規范化,龍江縣積極『送良策』『送標准』『送技術』。通過下發《農作物優質高效品種種植區劃指導意見》,指導農戶選用優質品種;下發《綠色食品生產允許使用農藥清單》《國家禁用和限用農藥清單》《綠色食品生產作物建議使用農藥》《綠色食品生產作物建議施肥量》,讓農戶明白該用什麼,不該用什麼;下發《綠色食品玉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綠色食品雜糧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綠色食品水稻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制定了對鄉鎮綠色食品基地的考核細則。
今年,龍江縣以品種培優、品質提昇、品牌打造、標准化生產為工作主線,推動農業向高質高效發展,建設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基地290萬畝,續展綠標26個,新認證綠標10個,有機再認證9個,縣級以上綠色食品龍頭企業12家,有機食品企業1家,有機綠色食品涉及玉米、水稻、雜糧雜豆、大米、玉米淀粉、玉米味精等系列產品75個,以龍海綠粥牌龍江小米、飛天夢牌龍江大米等為代表的綠色、有機食品暢銷全國。
抓樣板
擴大托管服務『新模式』
今年6月初,在龍江縣景星鎮街基村熱鬧非凡,全縣免耕播種保護性耕作田間博覽會在超越現代玉米種植農民合作社的保護性耕作示范田內舉行,合作社理事長魏剛與各鄉鎮的種田能手互動,講述自己近些年試驗示范的效果,指導中耕深松要點,人們紛紛為獨具特色的托管服務點贊。據了解,類似的田間博覽今年舉辦了6次,各鄉鎮都建立一處200畝的黑土耕地保護性耕作示范田,推廣新技術和農業生產托管服務。
超越合作社是龍江縣最大的農民合作社,成立於2013年2月,注冊資金1000萬元,擁有各種現代農機裝備總價值4000萬元。合作社從推廣保護耕作技術和新優品種等方面著手,不斷擴大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能力。
王克強是負責龍江縣景星鎮片區的托管服務經理,每年農業生產季節,他通過電腦時刻關注著『智農管理系統』,實時指揮著技術員和農機手,監管著土地托管的服務數量和服務質量。劉洪濤是一位土地托管服務的農機手,今年他為農戶托管作業面積近3000畝,托管服務讓他這個種地能手找到了增收的副業,通過托管服務全年創收14萬元。
超越合作社以鄉鎮為單位,每鄉鎮聘請一名服務經理,負責全面調度安排,執行月薪及績效獎金制;每個村聘請一名技術員,負責業務協調推廣,按服務面積支付傭金;數個村屯片區會安排1至2名農機手,以1200-1800畝地為一個生產作業單元,農機手必須經過機械維修、駕駛技能和作業標准等專業培訓後,纔可以為托管農戶服務。目前,超越合作社共簽約合作協議農機手500多名。
今年,超越合作社為農戶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62萬畝,其中『耕、種、管、收、售』鏈式全程托管服務面積31萬畝,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標准化水平,推動農戶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進行創業或務工。據了解,農戶托管地塊比自己流轉土地畝均增收300元左右。
近年來,龍江縣根據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助力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提高小農戶農業生產的良種化、科技化、標准化、機械化水平,提昇糧食生產能力。2021年,全縣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320萬畝,其中全程托管面積53.84萬畝;生產托管服務組織線上注冊共88家,其中實施全程托管服務組織25家。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龍江縣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昇,農業現代化之路越走越寬,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增強。在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上,展示著龍江縣的作為,貢獻著龍江縣的力量。
(圖片由龍江縣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