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省『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一站式』非訴訟解決糾紛問題、優質文化產品豐富供給、全民健身場地項目設施持續增加……用心用力用情當好人民『服務員』,一項項『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推進紮實有力,群眾觀念和服務意識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再上新高度。
完善多元化解機制 當好百姓安全守護人
將非訴糾紛解決機制作為群眾糾紛調解工作的『主戰場』、市域社會治理的『延長線』、平安建設的『重頭戲』……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省委政法委紮實推進『一站式』非訴訟糾紛解決中心建設,打造集實體、網絡、熱線『三位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著力解決多元化解機制不夠完善問題。
當好群眾身邊的安全守護人,是政法機關為民辦實事的最好注腳。
省委政法委圍繞風險防范、矛盾化解、權益保障、法律服務等一批基層的困難事、群眾的煩心事,謀劃和實施了矛盾糾紛集中排查化解專項行動。重點聚焦涉疫涉農、金融借貸、勞動爭議、房產物業等13類多發頻發矛盾糾紛,以及貧困家庭、精神障礙患者、刑滿釋放人員、外出務工人員等特殊人群,集中調處與落實關愛幫扶措施相結合,精准排查精細化解各類矛盾糾紛。通過建立工作臺賬,實行每月一調度,采取限期督辦、定點督辦、銷號管理等措施,從嚴從實推動專項行動落實落地,打好矛盾糾紛集中排查化解『主動仗』,最大限度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
與此同時,省委政法委大力推進以『訴訪分離』為核心的信訪制度改革,著力解決典型的『玻璃門』『旋轉門』,不斷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以『事要解決』為目的,集中攻關、重點推進,下大力氣把信訪突出問題處理好,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
文體事業全面發展 百姓共享累累碩果
中共滿洲省委機關舊址、趙一曼烈士在哈爾濱革命活動遺址……跟隨鏡頭影像,追憶那段『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的艱苦歲月,感悟抗聯將士們『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抗戰歷程。省文旅廳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主線,充分發揮文旅系統的文化藝術、紅色資源、公共服務等優勢,持續充實完善『雲端展覽展播』『雲端學黨史主題活動』『雲端革命文物展映』等線上主題活動內容,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模式,營造『感黨恩,跟黨走』的濃厚文化藝術氛圍。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銷中心裡,琳琅滿目的商品吸引觀眾駐足挑選;小劇場和互動體驗區贏得年輕人的青睞;傳承人現場作畫,零距離感受非遺魅力……今年,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銷中心正式對外開放,全面展示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讓非遺和非遺傳承人真正成為老百姓的身邊人、身邊事。麥秸畫、靺鞨繡、魚皮畫、永達木藝等一件件極具特色文化的文創產品,不僅開啟了游客理解龍江文化的一扇窗,更建起了地域情感連接的一架橋。
大慶紅崗區與油田企業攜手共建的『地企同心園』裡林木蔥郁、鳥語花香,大小三處健身廣場,5公裡彩色瀝青鋪設的健走步道……面對我省體育基礎設施不健全,場地場館及器材滿足不了需求的問題,省體育局積極探索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多策並舉籌集建設資金,加快建設體育場地場館,開展群眾健身提昇行動,共指導各地建設完成公共體育場4個、全民健身中心5個、體育公園2個、足球場地(含籠式足球)46塊、健身路徑工程107處、多功能運動場14個、農民健身工程6個。一處處新建的體育場地已成為周邊群眾茶餘飯後的休閑地,老人們的健身場,孩子們的游樂園,也成了當地文體活動新地標。
精准幫扶因人施策 統籌做好服務保障
『提標擴圍』全覆蓋,讓更多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低保保障水平實現『十五連增』,148.2萬困難群眾受益;全省困難群眾冬季取暖救助補助資金發放范圍由城鄉低保對象擴大到城鄉特困分散供養人員,惠及城鄉特困分散供養對象8.5萬人……省民政廳著力破解社會救助領域難題,構建覆蓋13類救助、5大類群體的『三層五類』救助體系,全面兜底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持續向困難群眾傳遞『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力度和溫度。
采用『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主動發現+自主申報』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摸排確認,全面監測城鄉低保、特困供養、低保邊緣家庭、各類因災新增困難群體等13類人群的基本生活狀況。截至目前, 233萬條低收入人口信息已錄入動態監測數據庫。
『權限下放』提效能,將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由縣(市、區)下放至鄉鎮(街道),實現權力下行,效率上行,目前,全省13個市(地)、113個具備條件的縣(市、區)實施了權限下放,讓困難群眾認定更精准、辦事更方便。
應對重重挑戰,在大戰大考中踐行初心使命。我省對有特殊困難的群體加大救助力度,對受疫情、災情影響嚴重地區給予資金傾斜、發放臨時生活補助和生活物資。為解決困難群眾因突發性、緊迫性困難影響基本生活的問題,全省各地全面建立並完善了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先行救助、後補手續』,為臨時救助開闢通暢『快車道』。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我省廣大黨員乾部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經驗,不斷強化公僕意識和為民情懷,以『樂民之樂』共享發展成果,以『懮民之懮』真心實意當好百姓『服務員』,將『人民至上』的初心本色真正落實到一件件百姓關心期盼的實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