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科學院石油化學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航空航天高強度玻璃纖維預浸料』,應用於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艙外航天服頭盔等支橕性部位的制造。

劉合院士(左二)在大慶鑽井平臺。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哈爾濱展區機器人展示。

佳木斯工研院入駐項目展示。

黑龍江惠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大田植保無人機。
黑龍江日報12月31日訊 仰望太空——『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兩次出艙任務,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改遙三火箭『一箭雙星』成功發射;
俯矙大地——全球第一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大慶油田古龍頁岩油勘探取得重大戰略性突破,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
『十四五』開局之年,我省為國家航空航天和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一系列原創性突破性技術支橕,無不彰顯著科技創新『硬』實力。
圍繞我省振興發展亟須解決的關鍵核心技術難題,面向全國發布5個『揭榜掛帥』科技攻關項目榜單,共有省內外32個團隊成功揭榜。在現代交通運輸裝備、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大數據及新一代人工智能、食品及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生物醫藥及醫學工程等方面部署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24個,支橕重點產業技術創新發展。
據省科技廳統計,截至目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淨增800家以上;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330億元。據國家統計局9月公布的數據顯示,我省全社會研發(R&D)經費支出達173.2億元,增速18.2%……
『十四五』開局之年,我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一大批知識技術密集型經濟實體與高新技術成果孕育而生,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1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科技創新發展新格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省委省政府堅持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發揮科技創新對振興發展的支橕作用。
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科技創新暨獎勵大會,表彰獎勵2020年度省科技獎獲獎代表,部署推進科技強省建設。印發《關於加快提昇科技創新能力支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中長期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制定出臺支持省工業技術研究院建成高質量成果轉化平臺、加強原創性科學研究、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激勵企業提昇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等一系列『黃金』政策措施,形成『1+N』科技創新政策體系。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動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勝勢。
近日,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10萬臺北斗導航儀項目生產線,在佳木斯市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建成。項目產品可替代進口,保障國家農機信息安全,預計三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
佳木斯工研院是今年省科技廳備案的首批17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之一。院長鮑文波介紹,在一系列政策指引下,工研院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全鏈條、綜合性服務,提高了科研項目的市場適用性和成果轉化率,縮短產業化時間。同時通過以商招商模式與國內知名企業合作,促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在工研院實現產業化生產。目前已與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等二十餘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創新中試及成果轉化平臺,凝聚了近百人的高端創新人纔及團隊開展項目合作和跨學科跨領域研發,促進省內外先進技術落地轉化。
2聚焦重點領域攻堅關鍵核心技術
為解決我省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難題,今年以來,我省改革科技項目組織方式,實施重大科技攻關任務『揭榜掛帥』機制,面向全國發布古龍頁岩油氣勘探開發、薄煤層智能開采、玉米秸稈產業化、智慧農業和大豆高產品種提產增效等五個『揭榜掛帥』科技攻關項目榜單,吸引了71個團隊參與揭榜,最終確定省內外32個團隊成功揭榜,其中省外優秀人纔團隊19個,有效吸引了國內一批領軍團隊共同攻克龍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核心技術。
『古龍頁岩油開發是一項世界級難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合說,『攻關開采古龍頁岩油,不僅能夠有效保障大慶油田原油的持續穩產,而且對我國原油產量穩定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劉合院士代表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團隊,親自參加榜單項目『古龍頁岩油相態、滲流機理及地質工程一體化增產改造研究』的答辯,並成功揭榜。小到岩心觀察,大到勘查指揮、方案優化,通過現場觀察岩心,思考油層劃分方案,確定壓裂設計總體原則……劉合院士都親力親為,帶領團隊為大慶油田增儲上產貢獻智慧力量。
我省還加大重點領域技術研發攻關力度,積極參與國家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制造、科技冬奧、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圍繞產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面向工業強省、面向鄉村振興、面向健康醫療、面向污染防治等重點領域,一體化部署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重點突破瓶頸技術,解決產業發展的實際問題。圍繞『百千萬』工程建設和重點領域需求,組織實施了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現代交通運輸裝備等領域24個省科技重大專項。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構建新的增長板塊、實現『換道超車』的重要舉措。省科技廳將啟動數字產業、生物產業等重點攻關專項,開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大豆玉米水稻抗逆高產新品種、生物創新藥物及藥用輔料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攻關。
3加大研發投入提昇自主創新能力
今年6月,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在這個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中,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攻克了100萬千瓦水電機組多項世界性技術壁壘,實現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大突破。
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哈電集團持續高研發投入。哈電集團科技管理部副總經理武君介紹,『十三五』期間,哈電集團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累計科技投入70多億元,年均科研投入佔營收比重保持在4.5%以上。通過持續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哈電集團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發電設備、艦船動力裝置、電力驅動裝置研究、制造基地和成套設備出口基地,穩穩站在世界電力裝備制造的『C位』。截至10月底,哈電集團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6.4%。
為打好全社會研發投入攻堅戰,我省成立提昇研發投入推進工作專班,建立市(地)、省直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省市聯合為620家科技型企業發放研發費用投入後補助。發揮政府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采取高新技術企業獎補、聯合基金引導投入、科技計劃項目支持、科技創新基地獎勵等措施,引導企業和社會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全面落實企業研發經費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購買科技服務給予創新券資金補貼。引導科技企業、技術成果與資本市場對接,采取聯合基金引導投入、推動科技企業上市、提供投融資服務等措施,調動社會資本投入技術創新、研究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據今年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我省全社會研發(R&D)經費支出增速18.2%,比全國平均增速(10.2%)高8個百分點,增速排名全國第3位;R&D經費投入強度為1.26%,較上年提昇0.18個百分點。
4高質量轉化成果培育壯大新動能
近日,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自主研制的『航空航天用某型號鋁合金預拉伸板』被認定為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
哈爾濱博實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同承擔省『百千萬』工程科技重大專項『極端惡劣工況下的工業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發』項目,研制的電石出爐機器人備受市場青睞。今年上半年,企業自主研制的智能制造裝備產品主營收入達7.27億元。
科技成果高質量落地轉化,將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為此,我省加強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新增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3個,新成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個。擇優對16家技術轉移機構予以補助支持。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按照每個項目1000萬左右的強度,組織實施17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支持智能裝備、半導體材料等重大成果實現產業化。
知識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力量。我省大力培育創新主體,持續實施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梯次成長體系。強化市(地)主體責任,落實高企培育保障資金,今年高新技術企業淨增8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4044家。
我省還大力推進科技招商工作,成立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項目招商工作專班,共開展科技招商活動160多次,通過科技招商,亞歐第三代半導體科技創新合作中心(中俄分中心)落戶哈爾濱新區;大慶市政府引進青海黃河公司合作成立大慶新能源科技研發中心;哈爾濱鐵路局與航天八院合作,將航天科技不間斷電源系統應用到鐵路運輸通信信號領域,首套設備已在哈爾濱下線。
近日,我省面向社會公開征求對《關於激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高質量就地轉化的措施(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將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面向我省產業需求轉化成果。推動省工研院管理機制創新試點,開展重大科技成果投融資,鼓勵省內高校、科研院所成果在工研院平臺『二次開發』,吸引承接國內外科技成果在我省轉化。
5營造良好生態激發人纔創新活力
人纔,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省科技廳抓項目、建平臺、優環境,大力培育支橕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人纔力量。今年,我省新增『兩院』院士4人,全國排名第九位,院士總數增至41人。我國熱能工程領域的先行者與奠基人哈工大秦裕琨院士榮獲2021年度省最高科技獎。
近日,哈爾濱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獲批,將探索智能經濟發展新模式。試驗區建設的核心單位之一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總裁劉劼介紹,研究院培育人纔沃土,搭建高水平學術平臺,匯聚和支持人纔開展基礎和前沿研究。以工大智研為主體,承擔科技創新2030等國家級科研攻關和揭榜掛帥項目,經費總額數億元,打造攻堅『大團隊』,充分發揮人纔協同效應。
我省著力構建布局合理的創新創業平臺體系,集聚科技創新人纔。加快建設國家動物疫病防控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基地)達到79個,省級科技創新基地661個,匯聚科研人員16411人。
我省大力推進科技『項目評審、人纔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營造潛心研究、追求卓越、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環境。開展科技人纔減負行動,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實行經費使用『包乾制』,不再編制項目預算。優化省級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從15個方面賦予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建立科技服務平臺,每年減少科技型企業和科技人員申報、評審等近3500次。大幅度提高科技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成果轉化轉讓收入70%以上獎勵給個人及團隊,有效激發了科技人纔創新創業積極性。我省還將梯次培育科技人纔,培育壯大戰略科學家、科技創新領軍人纔(創新團隊)、青年創新人纔卓越工程師等人纔隊伍,讓人纔活力競相迸發。
今天,科技之花在廣袤的龍江沃土上盛開,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橕。
明天,科技創新將催生出更強大的動力源,牽引龍江劈波斬浪、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