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月15日訊 在全省9個縣建設14座低碳生態循環產業園,將畜禽糞污、秸稈變廢為寶,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日前,記者到哈爾濱市博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博能環保)采訪時了解到,作為全國領先的有機廢棄物低碳利用綜合服務商,該公司正在我省下一盤『美與農業相遇』的大棋,通過其多年攻關和實踐掌握的核心技術,走出一條『從農業——到清潔能源——到大健康消費』的種養結合、清潔低碳、有機安全的綠色農業循環發展之路。
總投資15億元
14座產業園全面鋪開
坐落在哈爾濱新區江北一體發展區的博能環保公司,充滿科技創新活力。走進該公司智慧環保運營管理中心,三個『連體』大屏幕分外搶眼,工程人員通過遠程連線,實時了解博能環保低碳生態循環產業園肇東、林甸等示范區運行情況,以及其他在建項目情況。
『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實現園區生產數據的匯總、分析,以及生產調度的安排。未來我們還將把這些功能延伸到黑土地,實現從數字環保,到數字農業,再到數字生態產品。』博能環保副總經理徐誠蛟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在全省建設的14座低碳生態循環產業園已全面鋪開,其中肇東示范區和林甸示范區已經投用。
14座低碳生態循環產業園位於9個縣,這樣的生態循環產業園區將產生怎樣的積極意義?徐誠蛟以肇東示范園區為例向記者加以介紹。
該項目是肇東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工程總投資1.76億元,在肇東市建設2座畜禽糞污處置中心,項目於2020年5月開工建設,目前已投用。『通過有機廢棄物處置中心,收集糞污、秸稈、廚餘等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為生物天然氣、有機肥料、半乾貯揉絲飼料等生態農業產品,應用於農業種養過程,實現低碳條件下廢棄資源的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徐誠蛟說,2座低碳生態循環產業園合計年處置畜禽糞污14萬噸、秸稈10萬噸,年產生物質天然氣980萬立方米、有機肥5萬噸。
厚積薄發
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國內領先
名字聽起來直觀明了的『低碳生態循環產業園』,其功能的實現得益於博能環保多年的技術攻關和實踐。
『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我們始終以技術研發為基石,長期以來致力於村鎮有機廢棄物的低碳循環利用。』博能環保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石洪影告訴記者,博能環保擁有由27名博士和碩士組成的科研團隊,並創建北京技術創新中心,通過與中科院、農業農村部規劃院、農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整合國內頂尖行業專家,引進吸收歐洲先進技術。
截至目前積累形成了北方寒區連續多物料高濃度厭氧發酵技術與裝備、高好氧發酵技術、高氮磷污染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污染物收運管控信息系統、有機農產品區塊鏈信息系統等多項先進技術;獲授權技術專利28項。其中,多物料高濃度厭氧發酵技術,固形物含量高達18%~22%,原料兼容性強、容器產氣率高、肥料養分足、天然氣熱值高、沼液產量低。博能環保是東北三省唯一在北方寒區運營多元有機廢棄物連續進料高度厭氧發酵技術的企業。『固形物含量越高,發酵難度越大,而產生的沼液卻越少,可有效緩解沼液消納的難題。』石洪影說。
全產業鏈開發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經過多年技術與經驗的積累,博能環保正按照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昇的發展思路,結合數字環保和智慧農業技術,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近年來,深耕農業廢棄物處理領域的博能環保,已形成環境、能源問題同步解決的技術特色,在解決環境問題的同時解決能源問題,每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40萬噸,產出天然氣5278萬立方米。
作為阿裡巴巴的生態合作伙伴,博能環保通過數字環保和有機農產品區塊鏈數字體系,將糧食、蔬菜、中草藥等綠色、有機農產品的銷售與阿裡數字鄉村平臺完美融合,讓消費者直接體驗到原產地安全有機產品生產全過程。
未來3~5年,博能環保將在松嫩平原以生物環保建立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態屏障,通過生物能源產業鏈延伸,帶動產業集群發展,打造低碳能源價值窪地,建設集科研、生產、服務於一體的產業設施配套齊全、產業鏈完善、具有大批核心知識產權的國家級低碳生態循環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