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0日訊 去年兩會,碳達峰,碳中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雙碳』上昇為國家戰略。而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正式啟動開市,則將『雙碳』推昇至全民關注焦點。
賣『碳』真的能賺錢?
答案是相當肯定:能!

『碳中和』催生『賣碳翁』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交易市場上線交易。
到2021年12月31日,2021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共運行114個交易日,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
什麼是『碳交易市場』?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碳排放』。在日常的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等,都會產生許多溫室氣體,其中包括我們熟悉的二氧化碳。這些溫室氣體排放增多,就會導致地球溫度昇高,出現一系列環境問題,所以,必須要減少『碳排放』。
減少『碳排放』,要慢慢來,不能一下就停工停產,於是就給碳排放量定了個目標:到203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峰值,也就是『碳達峰』;到206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持平,也就是『碳中和』。
碳排放並不是嘴上說說而已,還可以換成真金白銀。
『雙碳』願景下,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使得碳資產的價值日益顯著。對於企業而言,碳減排將不再只是一種指標壓力,同時也是可以獲得豐厚回報的正資產。
『碳交易機制的出現,給企業帶來的利益也是顯而易見的。2011年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以廣州市重點電力生產企業廣州恆運為例,該公司在2014年被納入碳排放管理,當時由於碳配額不足,企業購買了約1500萬元碳配額履約。之後,通過一系列改造昇級,廣州恆運完成了從「買碳翁」向「賣碳翁」角色的轉變。2020年,該企業通過出售碳資產獲利3000多萬元。』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戰略管理專家韓光鶴告訴記者。
可以說,碳交易的出現,為企業開闢了一條新的『財路』,越來越多企業走上『賣碳』之路。

大慶一企業賣『碳』賺了8萬元
2021年12月5日,華能大慶熱電有限公司與華能新華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關於中國碳排放權配額的購買與銷售合約》,確定交易配額量1899噸,交易方式為掛牌交易。2021年12月13日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進行交易,以42.94元/噸的委托價格成交,獲得成交金額81543.06元。
華能大慶熱電有限公司,承擔讓胡路九區、陽光學府、喇嘛甸、經開區新增廠房、大慶西站、采油六廠的供熱任務,總面積420萬平方米。
為碳減排,華能人沒少想招兒。
在設備優選、設備維護、設備改造的同時,通過不斷擴大供熱面積,使機組能耗水平不斷提高。『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生產供電煤耗267.55克/千瓦時,同比降低23.61克/千瓦時,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贏得了先機。
為適應機組供熱能力的增加,現正在進行供熱首站增容,預計2022年9月全部完工,屆時,公司兩臺機組能夠滿足1570萬平方米采暖供熱需求,具備了進一步擴大市區集中供熱面積的能力。
『8萬元,只是我們進入碳交易市場的開始。在集團公司的支持下,除加緊布局新能源市場外,正在探索碳捕集和利用綜合項目的可行性,計劃與油田相關單位合作,開發大型二氧化碳捕捉及采油應用項目。』華能大慶熱電有限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黑龍江慶翔企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也在積極備戰『碳交易』。
2021年9月29日,慶翔集團肇源縣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建成並網發電。
截至2021年12月底,項目共儲備秸稈量98728.48噸,累計發電量84222000KWH,累計上網電量73801092kwh,消耗生物質燃料量132669.12噸,供熱面積260萬平方米,年替代標准煤量62713.484噸,減少碳排放量42645.16912噸。
『通過碳排放權交易,企業在獲得利潤的同時,還可以利用自身低碳環保技術,有效降低碳排放,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一目標作出貢獻。』慶翔集團董事長范業群表示。
記者采訪了解到,大慶市積極組織企業碳排放核查、參與綠色低碳市場交易、謀劃碳中和項目。
2021年,全市11家重點碳排放企業全部完成碳排放報告核查工作;國家核定中油集團電能有限公司、華能大慶熱電有限公司等5家發電企業二氧化碳排放配額2862.39萬噸,目前企業已成功納入碳交易市場。
隨著全國碳市場開市,一幅萬億元規模的市場藍圖徐徐展開。
是不是所有企業都能當『賣炭翁』呢?『首批2225家電力企業被作為第一批納入碳交易市場的行業後,建材、有色等行業今年有望納入到碳交易市場中。此外,傳統的鋼鐵、化工、航空等行業,也會陸續納入到范圍內。』韓光鶴告訴記者。

普通人也能『點碳成金』嗎?
到2025年,中國碳排放配額交易市場規模將在30億噸以上,全國碳排放權配額交易市場市值總規模將達到2840億元。
面對千億級市場規模,我們普通人是否也能分一杯羹呢?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中提到,個人作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主體之一,可以參與碳排放配額交易。
『在深圳試點碳市場進程當中,就有個人投資者購買了碳配額,獲得了相應收益。根據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的統計,深圳2013年上半年有一半以上的成交來自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所以,未來全國碳市場肯定也會有機構和個人參與到市場當中。』中信證券大慶營業部總經理鄭文彬告訴記者。
個人投資者參與碳市場的大門是否被打開了呢?
根據目前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登記注冊的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可以申請開設交易賬戶;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登記注冊的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注冊資本不低於人民幣100萬元的可以申請開設配額賬戶;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登記注冊的企業法人或機構團體可以開設CCER賬戶;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登記注冊且同時在上海環交所開立交易賬戶和配額賬戶的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可以申請開設遠期賬戶。
從上述規定來看,普通投資者暫時還無法以個人身份直接參與全國碳排放市場的交易。
那麼,對於碳交易感興趣的個人,該如何參與呢?
鄭文彬給出了兩種參與路徑。第一,通過投資有富餘碳排放權的上市公司、符合碳中和主題的新能源產業鏈或者碳中和主題基金等,間接參與碳交易市場。第二,在碳的現貨商品交易日趨完善的情況下,市場型金融工具將得到發展,個人投資者可以關注如排放權質押、碳期貨、碳期權以及掛鉤排放權的結構性金融產品。
『碳市場作為一種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工具,其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服務綠色低碳發展,而不是為了實現個人投資而建立的投資市場。碳交易本質上並不適合普通投資者參與。』韓光鶴表示。
韓光鶴告訴記者,目前,全國有9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雖然有些交易所對個人投資者開放,但是碳市場的投資受全球經濟、能源價格等多種宏觀因素影響,操作市場需要很強的專業性,如果投資者不熟悉相關政策、形勢,那麼投資風險可能會很高。
『碳普惠作為碳金融的創新模式,也能將個人的低碳行為轉換為經濟價值。』韓光鶴說。
據韓光鶴介紹,碳普惠是一種將節能減排行為折算為減碳量的方式,是普通人把自己的『碳資產』變現的方式。
作為最早一批搭建碳普惠平臺的廣東東莞,將涉及20多種生活場景的減碳量進行核算。例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節電節水、舊物回收等低碳行為,通過量化低碳行為,獲得相應的碳幣後,公眾可用碳幣換取商業優惠、兌換公共服務,也可進行碳抵消或進入碳交易市場抵消控排企業碳排放配額。
2020年,無錫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其他機構開發了一款『碳時尚』APP,用戶可以通過綠色出行兌換積分,從而獲得上網流量、食品券等物質激勵。
隨著碳普惠的推廣,個人也都能當上『點碳成金』的『賣碳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