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央媒看龍江?紮根黑土地 做強『農業芯』
2022-01-21 09:22:55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年年增產咱靠啥?良種良法,缺一不可!』算起『賣糧賬』,劉運生笑容滿面,『總共收入40來萬元,比去年漲了3萬多。』

  劉運生是黑龍江省樺川縣梨豐鄉繁榮村種糧『老把式』,在水稻選種上,他敢闖敢試。10年前,他帶頭試種『龍粳31』,每公頃增產1噸;去年他又嘗試了新品種,每公頃又增產近1噸。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劉運生增產增收,靠的是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生物技術育種團隊。

  這個10人的團隊,深耕黑土地20餘年,已育成水稻品種47個,累計推廣面積2.2億畝,增收稻谷105億公斤以上,增創社會經濟效益超過294億元……日前召開的第六屆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纔表彰大會上,這個育種團隊榮獲『全國專業技術人纔先進集體』。

  過去,黑龍江三、四積溫帶種植的水稻主要是國外品種。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潘國君回憶,當時在田間調研,常遇到農民指著他調侃:『你是育種專家?哪個品種是你們搞出來的?』

  然而,國外品種種植單一、抗病性減弱等問題一天天凸顯,稻農們迫切需要更好的新品種。

  『作為團隊帶頭人,我的壓力很大。』潘國君帶領團隊明確了研發目標:『一定要育成更耐寒、更抗病、適應性更強、豐產性更突出的國產品種。』

  播種、觀察、記錄、選擇,用收獲的水稻進行對比試驗,篩選出理想的材料,然後再播種、管理、對比試驗……

  試驗大棚裡,團隊成員一蹲就是四五個小時;大田裡,彎著腰一站就是大半天,頭上太陽曬,腳下水汽蒸,滿身是泥水……生物技術育種研究室主任劉傳雪說,『盡管辛苦,但稻田就是我們眼裡最好的風景。』

  品種改良的過程,經常一波三折。『龍花00233』精米產出率不高、『龍花02063—1』抗病性不強……一個個新品種被接連培育出來,但綜合性能沒超越國外品種,不足以被稻農接受。

  『我們沒有被困難嚇倒,跌倒之後,爬起來再戰。』劉傳雪介紹,科研路線在一次次試驗中逐漸清晰,理論和技術體系也逐步建構起來,關鍵技術被一一突破……『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們終於育成了理想的「龍粳31」。』

  2011年,『龍粳31』通過審定開始推廣。但不成想,推廣初期,新品種卻遭受不少質疑。

  『分?怎麼那麼少?這產量能高嗎?』第一年試種,『龍粳31』的長勢和以往品種大不相同,這讓不少農民心裡沒底,『明年誰愛種誰種!』

  潘國君和劉傳雪卻信心滿滿,一邊耐心解釋,一邊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新品種特性的培訓講解。

  收獲時,一車車沈甸甸的稻谷打消了農民的疑慮。『產量和出米率都很高,再見到稻農,大家都連連感謝,笑得開心。』劉傳雪說,經過這事,不少稻農更加明白:良種良法,歸根結底是『講科學』。

  截至2021年底,『龍粳31』在黑龍江省就已累計推廣超過1.14億畝,以『龍粳31』為主體的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產多抗龍粳新品種,獲評國家『十三五』農業科技十大標志性成果。

  成績斐然,團隊卻從未停下腳步。去年9月23日,他們選育的水稻新品種『龍粳3013』和『龍粳3010』,雙雙達到了東北早熟粳型超級稻產量指標,通過了農業農村部專家組驗收,前景看好。

  『科技創新沒有終點。』潘國君說,『我們要不斷做強「農業芯」,推動水稻產量、抗性以及食味品質齊頭並進,不斷取得新突破。』

責任編輯:王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