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斯渾河畔『烈女標芳』
『八女投江』殉難地,傳承紅色文化,譜寫振興新篇
『八女投江』的事跡是我國14年抗日戰爭歷史上的壯烈一頁。84年前,以冷雲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戰士,在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斗中,投入滾滾的烏斯渾河英勇犧牲,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烈的戰歌。
『烏斯渾河畔,應有烈女標芳』。抗日名將周保中1938年11月4日在日記中這樣緬懷『八女投江』。如今,硝煙遠去,在『八女投江』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紀念館、紀念碑、英烈群雕等紀念設施依然銘刻著『八女投江』的壯舉,當地乾部群眾傳承『八女投江』紅色文化,正奮力描繪新時代新征程新畫卷。
八位抗聯女戰士血戰到底、集體投江
地處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的烏斯渾河,千百年來默默哺育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它發源於鍋盔山,看起來不太寬闊,沿著地勢綿延起伏,最後注入牡丹江。
烏斯渾河在滿語中有『凶狠的河流』之意,雨季尤其是暴雨後河水暴漲,水勢凶猛。抗聯史研究學者劉穎說,因為『八女投江』,烏斯渾河成為一條載入紅色歷史的河流。
冬日的烏斯渾河河面已經結冰,冰面不寬且被白雪覆蓋。行走在烏斯渾河邊的林口縣刁翎鎮三家子村,河畔的紀念碑鐫刻著英雄的功勛,帶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在抗日戰爭時期,以冷雲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八位女戰士,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軍,戰斗過程中在烏斯渾河沈江殉國。她們是第2路軍第5軍婦女團指導員冷雲,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
《東北抗聯女兵》一書中記載,『這是個反常的秋天,陰雨連綿,河水暴漲。』劉穎說,1938年,對於抗聯第5軍來說過得極為艱難,戰斗的激烈混合著犧牲的慘烈,考驗著每一位戰士。
在第五軍西征隊伍中,婦女團的女戰士們跋山涉水,英勇作戰。在戰斗中,她們是鐵血戰士,在行軍途中,她們又是醫護人員、宣傳員。她們照顧傷病員,為每一位有需要的人送去溫暖。劉穎說,女性在戰爭中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溫暖,她們是姐妹,也是母親。
1938年10月,部隊在烏斯渾河渡口被日偽軍千餘人圍困。面對突如其來的惡戰,抗聯戰士們邊打邊退,但為時已晚,他們被敵人緊緊咬住難以脫身。
林口縣政協原主席、東北抗聯研究學者於春芳說,據抗聯戰士回憶,此時八位女戰士正隱蔽在烏斯渾河的岸邊准備渡河,敵人沒有發現她們,但她們所在的地點是吸引敵人的『好位置』。
在大部隊被敵人緊緊圍困,面臨全軍覆沒的危急關頭,冷雲等人不顧生死,向敵人發起突然襲擊。敵人在遭受攻擊情況下,不知道河邊有多少抗聯戰士,於是調整部署,向河邊撲來。
冷雲等八位女戰士果敢殺敵,吸引了敵人火力,分散了敵人兵力,給戰友創造突出重圍的有利條件,戰友們趁敵人調整部署之際迅速衝出包圍,潛入密林,保存了實力。
然而,八位抗聯女戰士卻被敵人圍困於河邊。敵兵蜂擁而至,妄圖憑借優勢兵力活捉女兵。八位女戰士人少力單,彈藥又很少,且戰且退。敵人越來越近,在背水作戰至彈盡的情況下,面對日偽軍逼降,女戰士們誓死不屈,抵抗到底。
多名研究學者告訴記者,冷雲最後是如何給女兵們下的命令,我們已不可得知,『也許她什麼都沒說,只是把空匣槍插進腰裡,就帶頭步入了「冰河」』。
在最後的時刻裡,冷雲和戰友們毀掉槍支,互相攙扶著走進冰冷的河水,壯烈犧牲。
烈士犧牲時最大的23歲,最小的纔13歲
八位女戰士犧牲時,年齡最大的冷雲和安順福只有23歲,年齡最小的王惠民纔13歲。
一些乾部、學者認為,『八女投江』集中體現了對黨忠誠、捨身報國、敢於革命、英勇斗爭的品質。冷雲、楊貴珍、胡秀芝、安順福4人是黨員,『八女』始終在黨的領導下戰斗,直至用生命書寫了對黨的絕對忠誠、捨身報國的精神。
她們為保家衛國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她們不僅發揮文化、文藝特長,教戰士們識字,活躍部隊文化生活,還和抗聯男戰士一樣跋山涉水,英勇作戰。日偽軍圍攻時,她們並沒有被發現,完全可以渡河求生,但她們把生的機會留給大部隊。
於春芳說,這個年齡本應在校園、家庭中享受快樂。她們或是有父母,或是有丈夫、孩子,有的有戀人。為了共同抵抗侵略者,她們參加抗聯,輾轉於艱苦戰斗之中。
八位女戰士中,冷雲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她犧牲時年僅23歲,然而已經是老黨員了。冷雲,原名鄭志民,1915年出生,黑龍江省樺川縣人。1931年入樺川縣立女子師范學校讀書。九一八事變後,她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在佳木斯從事秘密抗日活動。後來,她與具有愛國思想的吉乃臣加入東北抗聯第五軍,後經組織批准兩人結為革命伴侶,共同進行抗日斗爭。
冷雲先在軍部秘書處做文化教育工作,後調到第五軍婦女團擔任小隊長和指導員。1938年夏,冷雲強忍丈夫英勇犧牲的巨大悲痛,告別剛剛出生兩個月的嬰兒,隨第五軍第一師部隊西征,任婦女團政治指導員。
經於春芳等人考證,犧牲時年僅13歲的王惠民,受到參加抗聯的父親影響,加入了抗聯隊伍。參軍不久,她的父親就犧牲了。據抗聯老兵回憶,她是個天真活潑又非常堅強的孩子。行軍時,她像個老戰士的樣子,跟著大家一樣跋山涉水。
八位女戰士中,安順福、李鳳善是朝鮮族。安順福,抗聯戰友稱她為『安大姐』,『可能是因為她是被服廠廠長,像大姐一樣為抗聯戰士們縫衣補被』。
除了冷雲留有幾張學生時代的照片,其他女戰士都沒有留下照片,紀念館裡懸掛的是根據各自特點描繪的畫像。然而,她們的名字、事跡永遠留在了人們心中。
於春芳說,當年抗聯的斗爭異常殘酷,由於沒有檔案、有人用的是化名,大多數犧牲的人並沒有留下名字。一開始,八位女戰士的名字還不全,大部分事跡也是空白。經過比對回憶錄、實地考察等,很多事跡纔『浮現』。
她們伴隨著抗日戰爭成長起來,敢於接受新思想,將個人命運融於國家命運。牡丹江師范學院中國抗聯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君認為,八位女英雄代表的不僅是東北抗聯女戰士群體,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女戰士群體,意義重大。
賡續紅色血脈 講好『八女投江』故事
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八女投江』。2009年,『八女投江』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單。
烏斯渾河畔的人民一直在傳承『八女投江』紅色文化。在『八女投江』殉難地林口縣刁翎鎮三家子村的烏斯渾河畔,建有『八女投江』紀念碑、『八女投江』遺址紀念館。『八女投江』殉難地遺址1999年被黑龍江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第一批名錄,2013年被中共黑龍江省委命名為黑龍江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國家級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記者在『八女投江』群雕所在的牡丹江市江濱公園看到,路過群雕的人們有的駐足憑吊,有的行注目禮。
牡丹江市博物館和烈士紀念館副館長張慧說,『八女投江』紀念館、『八女投江』群雕等已成為牡丹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是全市經典紅色旅游景區。『八女投江』紀念館采取多種展陳手段,講好『八女投江』故事。近年來,牡丹江市大力號召黨員乾部參觀學習,每年到館參觀人數在7萬人次以上。
一些基層乾部、學者建議,應加強挖掘『八女投江』紅色文化內涵,加大對『八女投江』史實研究力度,加快對紀念館提檔昇級,加強對學術研究、文藝作品創作的支持力度,向全國乃至世界講好『八女投江』的壯烈故事。牡丹江師范學院中國抗聯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君認為,『八女投江』是牡丹江城市的『精神地標』,應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紅色遺址實現『景區化』發展,讓更多參觀者感受紅色文化,接受紅色教育。
烈女標芳地 振興進行時
由於河水的長期衝刷,烏斯渾河畔形成了上泥下砂的砂田土壤,適宜甜瓜、鮮食玉米等特色農作物的種植。
『瓜果飄香、田野肥沃、產業興旺。』在八女英烈殉難地的林口縣刁翎鎮,每到豐收季節,走進瓜地,香氣撲鼻,一顆顆香瓜藏於綠葉之下,個頭飽滿,吃起來香脆可口。鎮黨委書記曹恆剛說,夏季最忙的時候,每天有上百名農民在瓜田忙碌,篩選、清洗、運送。全鎮甜瓜種植戶有90多戶,種植面積1500多畝。
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起來後,如何讓優質農產品更好地走出去?近幾年,林口積極構建多個領域互聯互通電商平臺,開展『旅游電商』融合模式。坐在田間地頭賣大米、木耳,直播鄉村生活,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鄉村網紅』開始生根發芽,一批新農民懂得運用新媒體工具打開市場,優質農產品正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展開黑龍江地圖,可以看到,牡丹江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地處中俄貿易前沿。近些年,牡丹江發揮區位優勢,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積極開展對俄合作,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過去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3%左右,農民收入連續18年領跑黑龍江省。
於春芳說:『我們紀念英烈,傳承紅色精神,就是要讓家鄉更好更快發展,讓後輩們生活更幸福、更有獲得感。』